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在浙江紹興做汽車配件生意的韓國人樸先生,銀行卡從來沒有離過身,1月6號晚上,他突然收到一條手機短信,晚上8點,卡上被刷走37萬。樸先生趕緊到銀行查詢,果然,卡裏只剩下3000多元。
樸先生:37萬我的卡裏已經沒有了,但這個我從來沒有用過,卡也一直在我手裏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後經查實,是山東的一台POS機轉走的。銀行表示,有可能樸先生的銀行卡資訊和密碼被盜取了,目前,警方正在調查。
無獨有偶。2014年年底,浙江義烏的劉先生到寧波奉化的一家農業銀行取款,突然發現一年前存在這裡的250萬不見了,卡上只剩下4塊錢:
劉先生:我在2013年的時候存了250萬在農業銀行,現在取一分錢都沒有了。哪去了我也不知道,銀行也不跟我溝通,他們説講不清楚,他們也不好跟我們講。
劉先生的存摺上確實顯示存入了250萬,此後並沒有出賬記錄,為何錢就不見了呢?銀行方便表示,裏面比較複雜,為了方便破案不能明説。另外一點比較奇怪的是,劉先生是義烏人,為何要跑大老遠的把錢存到寧波奉化呢?原來是有人以貼息為誘惑拉來的:
劉先生:他們説你存到這個銀行來,另外給你一個紅包,給我是250萬一分的(利息),一年25萬。
多出25萬利息,是個誘惑,但是,250萬存款,怎麼能説沒就沒了呢?一般我們認為,錢,存在銀行是最靠譜的,但是,種種案例讓我們聽著心裏特別沒底兒,原來,放銀行裏,錢也能飛走。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中明確表示,“國家憲法保護個人合法儲蓄存款的所有權不受侵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單內容中,也對銀行對存款的保管責任有明文規定。但讓人意外的是,對存款冒領、丟失應如何處理,卻沒有具體規定。
面對存款冒領、丟失等質疑,多數商業銀行甚至會將責任推到員工個人甚至是“臨時工”身上。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的張遠忠律師,曾經為不少受害儲戶代理過這樣的案件,他説,在這樣的案件當中,恐怕銀行自身脫不了干系。
張遠忠:據我觀察,發生這樣糾紛之後,銀行的話不排除他把責任推給個人,然後自己免責,有這麼一個嫌疑。所以我覺得説到底這個責任到底是個人的行為,還是銀行的行為,恐怕這個時候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很多金融機構現在因為面對經濟下行,然後金融的兌付比較困難,經常出現所謂的私售、銀行經理的個人行為等等,用這樣的方式來推託金融機構的責任。所以我覺得這個事件到底能否定性為是個人責任,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不過,張遠忠律師也説,在以往的一些類似案件中,被害儲戶長時間無法挽回自己受到的損失:
張遠忠:首先金融機構可以去報刑事案件,報刑事案件之後如果説儲戶到法院去提起民事訴訟的話,他就會以這個案子已經進入到刑事為由,先刑後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樣就讓儲戶面臨兩難,一方面這種刑事調查的時間非常漫長,投資者在交涉中又屬於弱勢,所以這樣的案件往往是不了了之。我們也代理過這種案件,經常都是面臨刑事久拖不決,拖了很多年,這個錢就放在那了,投資者的權力沒法保護。然後錢的話本來金融機構應該及時賠償儲戶,最後他就説這是個人責任,比方説銀行的經理責任,或者保險推銷人員的責任,讓你儲戶去找他個人理賠,而個人哪有這個能力呀,根本就賠不起呀。經常用這個辦法。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一再發生,一方面儲戶自身要加強防範意識,另一方面,還需銀行負起責任,監管部門加強管理。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