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我國的霧霾污染有望在17年內消除,這個結論引起不小的爭議。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東亞環境治理與産業合作論壇上,中日韓三國專家各抒己見,他們認為,中國如何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面臨挑戰,17年後能否換來乾淨的空氣,關鍵看實招。
治理霧霾並不是沒有辦法
APEC會議期間,北京市民紛紛感慨,良好的空氣品質十分難得,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會議期間的實踐表明,空氣污染是可以消除的。
駱建華説:“通過那幾天的會議,可以看出,霧霾成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重化工業和我們的汽車發展得太快,帶來的環境問題。治理霧霾並不是沒有辦法。就是一個辦法‘雙限’,第一限廠,第二限行。限廠就要把我們的工業企業調結構。”
“雙限”要付出不小的經濟代價
可是這種特殊的“雙限”政策也有弊端,治理霧霾要付出不小的經濟代價,駱建華也承認這一點。
駱建華:“如果要很快把中國的霧霾治理好的話,並不是不可以。但是付出的代價很大。據説APEC期間,我們為了治理霧霾,相關省市的損失,有的幾十億,有的上百億。反過來説,如果想付出小成本,就要有長週期。”
在30年前,我國就提出要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在駱建華看來,回首三十年,很遺憾我們沒有做到。
環保本身可以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産業
面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怪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這不是個難題,環保本身就可以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産業。
鄭新立説:“我們中國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有誤區。環境治理可以成為産業,可以成為吸引投資的新的增長點,用環保産業化支援環境治理和經濟增長。之前有報紙説中國治理霧霾要17年,我想,只要我們採取措施,引用全世界的先進技術,用不了17年的時間。”
環保産業惡性競爭應該引起重視
可來自業界的擔憂是,我國的環保産業發展面臨不少的現實難題。
廣東科達節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朱亞鋒表達了自己的無奈,放眼整個環保産業,細分領域中本應該協同發展的行業,存在惡性競爭,拖了整個産業的後腿。
朱亞峰説:“中國現在需要非常多的清潔技術和不同類型的清潔能源,但是同一領域的企業之間惡性競爭,不能優勢互補,這個現實必須引起重視。”記者丁玲娜 實習記者趙煦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