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種玉堂:“藍氏三傑”與臺灣的故事

時間:2014年01月22日 10:2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種玉堂:“藍氏三傑”與臺灣的故事

  在臺灣南投市的鳳山裏、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及彰化縣社頭鄉都有一個叫樟普寮的地方。這裡居住的居民以藍姓為主,溯其源則皆出自漳浦的種玉堂。

  種玉堂坐落在漳浦縣赤嶺畬族鄉石椅村,是漳浦藍氏也是臺灣漳浦藍氏宗親的總祖祠。所謂“種玉堂”即取“種玉藍田”之意,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66年)。明清時期,種玉堂藍姓或隨軍或與人結伴渡海到臺灣。據《臺灣姓氏研究·藍氏姓考》記載:“清代,藍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福建漳浦為最眾。”他們在臺灣墾荒種糧,為表達對祖先和故土的紀念,特將墾荒所在地取“漳浦”諧音,命名為樟普寮。

  “除了出於拓荒謀生的跨海遷徙,藍姓其實與臺灣還有著特殊的淵源。”漳浦藍氏家廟石椅種玉堂理事會會長藍宏令介紹,漳浦藍氏歷史上最顯赫的當屬藍理、藍廷珍、藍鼎元,此三人皆為平臺、治臺名將,被後人稱為“藍氏三傑”。

  藍理曾經是赫赫有名的“破肚總兵”,係“種玉堂”藍氏第十三世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藍理任右營遊擊,率領福建水師先鋒艦隊征戰臺灣鄭氏軍隊。在攻打澎湖的戰鬥中,藍理的肚子被炮彈炸破,在腸子都流出來的情況下,仍帶領士兵勇敢作戰。為表彰他的功績,康熙兩次為藍理題寫禦榜文:“所向無敵”、“勇壯簡易”。

  在藍理調任浙江定海總兵時,故鄉一個同宗少年不遠千里前來投奔,這個少年就是藍廷珍。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天,臺灣爆發朱一貴起義,藍廷珍奉命入臺平亂,戰功顯赫,被康熙授予“平臺大將軍”稱號,任閩臺水陸提督。平臺後,藍廷珍署理臺灣,開發臺灣,是清初定策經略臺灣的功臣。雍正譽其為“治臺名將”,擢升其為福建水師提督。

  而與藍廷珍一同赴臺,在身後為其治理臺灣出謀獻策的也姓藍,這就是他的同鄉族弟,也是他的軍師藍鼎元。藍鼎元曾寫下著名的平海之策《論鎮守南澳事宜》和對臺灣地理、社會情況資料及治臺建議的《東征集》、《治臺十策》等。雍正譽其為“籌臺宗匠”。乾隆看了他的《東征集》後也讚其“不愧為籌臺宗匠,治臺宗匠”。他的著作大部分被收入了《四庫全書》。

  藍理、藍廷珍、藍鼎元,這三位來自漳浦藍氏種玉堂的族親,對臺灣的收復、治理和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至今,在種玉堂的顯要位置,仍懸挂著康熙贈給藍理的“所向無敵”匾、康熙贈給藍廷珍的“平臺大將軍”匾,以及雍正贈給藍鼎元的“公正廉明”匾,光耀門楣。

  藍宏令告訴記者,在臺灣的藍姓宗親現有5.6萬多人,散居在臺北、高雄等地,大部分屬漳浦“種玉堂”藍氏的後裔。“藍氏三傑”的故事在臺灣傳頌,並吸引許多藍氏宗親千里迢迢回種玉堂尋根謁祖。2010年5月,石椅種玉堂理事會攜藍氏族譜到臺灣參加閩臺姓氏族譜展,許多臺灣藍氏宗親攜家帶口拿著族譜前來對接查詢,令人感動。(記者 陳夢婕 通訊員 張文藝 藍智偉)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