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看見臺灣》在臺掀“寧靜革命” 集體反思生態

時間:2013年11月30日 14:0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看見臺灣》在臺掀“寧靜革命”集體反思生態

  影片《看見臺灣》海報。

  “如果我們是飛鳥,滑過臺灣上空,看見的會是何種景象?導演齊柏林與《看見臺灣》,讓我們化身飛鳥,以鳥目觀看我們所安居的命土。”臺灣《聯合報》27日如此推薦《看見臺灣》。這部剛剛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名家之作11月已成為臺灣街談巷議的話題,從中小學生到“行政院長”都在談論。該片通過高空航拍技術將臺灣的山川美景一一呈現,同時也展現了這片土地飽受摧殘、破壞的一面。島內媒體形容該片在臺掀起聚焦環保的“寧靜革命”,有媒體稱,“既已看見,別再回避”,“看見臺灣救臺灣”。

  講述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臺灣》由臺灣導演齊柏林執導、影視大佬侯孝賢擔任監製,耗資9000萬元(新台幣、下同),號稱臺灣史上最貴紀錄片。臺“中央廣播電臺”稱,影片講述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將臺灣的群峰高山、美麗海景、動物生態以及棋盤狀稻田等景象一一收攬入鏡,就連西部大片魚塘都呈現獨特的幾何圖像,美得不可思議;但美麗的另一面,卻是地層下陷、崩塌山坡、污染的河川這些因為過度開發、濫墾與飽受自然災害破壞的大地傷痕。

  在作家吳念真的旁白中,人們看到了90%人工化的西部海岸、觀音工業區廢水所造成的污染、飽受污染而呈橘紅色的大漢溪、因超抽地下水而泡在水中的嘉義東石鄉墳墓、桃園老街溪口河川海岸污染景象等等。臺北市民陳亮全感慨,“當我們為影片中臺灣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發出讚嘆之際,下一秒,就為了人為開發所留下的大地疤痕而皺眉”。

  一場新的“愛臺灣運動”

  臺灣今日新聞網稱,今年11月1日上映以來,特別是榮獲金馬獎後,《看見臺灣》“叫好又叫座”,25日全臺票房已高達8500萬元,預計本月底票房會破億。不少學校、政府機關、社團、公司紛紛組團“包場”觀賞。部分“立委”還將於12月16日親自體驗《看見臺灣》飛行路線。《聯合報》稱,上電影院看《看見臺灣》,儼然成為一場新的“愛臺灣運動”。宜蘭縣教師黃能謙已包了六七場,帶領數百名中小學生走進影院“看見臺灣”。“從高空俯瞰的臺灣實在太美,卻也有點悲哀”,黃能謙説,臺灣土地遭受破壞,只有教育能夠改變這一切,希望下一代“看見臺灣、改變臺灣”。臺灣《聯合報》記者梁玉芳稱,面對傷害山林的高山茶、高冷蔬菜、美麗民宿,我們該建立“倫理消費”的態度,深思每一次消費可能對臺灣環境帶來的影響。

  臺灣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正稱,臺灣數十年來對環境教育、本土認識太過空洞,儘管環保團體不斷揭露環境問題,卻很難進入民眾腦海,這部影片開啟新的視野,讓許多人重新看待環境。臺灣《聯合報》28日題為“看見臺灣不該只有視覺反省”的社論稱,《看見臺灣》之所以引發這麼大的感動,源於臺灣人對山川人文的陌生。山地佔了島嶼面積的七成,但長期的山地管制,阻隔了人們與壯麗山巒的親近;“戒嚴”時期長期的海岸管制,雖為黑潮擁抱,卻無黑潮文明,始終只有地方産業開發的導向。

  當局被質疑“觀影治國”

  這部影片也令臺當局“看見”。“環保署”、“內政部”等部門最近都讓官員包場看這一紀錄片,“環保署長”沈世宏28日宣佈,將觀賞《看見臺灣》納入年度1.5小時環境教育時數,讓全臺75萬名公務員、330萬名學生,每人都要看。臺“行政院長”江宜樺看過《看見臺灣》後表示,齊柏林通過鏡頭,以最溫柔、敦厚的方式來提醒臺灣人要給後代子孫一個交代。他身為“內閣”首長,責任很重,一定會處理片中出現的工業廢水污染、不法破壞“國土”等問題。臺“行政院”日前正式成立跨部會小組研議解決影片反映的土地破壞、污染等問題。項目小組由“行政院”副秘書長簡太郎領銜,“環保署”、“水保局”及“內政部”等相關單位派員參加。29日,項目小組將召開首次項目會議,檢討紀錄片中出現的各種“國土”破壞現象,並採取相應對策。未來還規劃請導演齊柏林列席項目會議,提供高見。

  不過,當局的行動也受到一些非議。《聯合報》27日評論稱,美好壯闊的景致,背後卻是千瘡百孔的“國在山河破”。透過齊柏林的鏡頭,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一覽無遺。雖然當局宣示“動起來”,但不少看過影片的人感覺,當局捍衛臺灣的腳步還是慢了些。有島內媒體感慨,金馬獎的加持、創紀錄的票房,竟然是建立在臺灣的殘破之上。臺當局各大部門紛紛包場,邀請媒體與官員進場感受震撼,接受“生態教育”,無非也是諷刺──片中的每一樣問題都已發生數年,甚至數十年,主管“官署”及官員難道是“觀影治國”?【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俊峰】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