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和生産來考量,金礦開採量的減少是導致東漢黃金不及西漢的重要原因
黃金在歷朝歷代的重復使用,後世墓葬即使發掘了,如今也沒法甄別其“生於何時”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教授唐任伍曾在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突然消失,惟一的答案就是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窖藏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使其窖藏的黃金遁於世。
對此,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説,隨葬在墓中,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海昏侯墓的發掘就是實證。但西漢黃金數量如此巨大,不可能全部埋藏地下。“簡單來説,皇室貴族和朝廷高官用黃金陪葬很容易理解,但就平民來説,有黃金也不可能用來陪葬。”
【開採量驟降或是主因】
據白雲翔推斷,最有可能導致東漢黃金數量大幅驟減的原因在於,黃金開採量本身的減少。為什麼開採量會驟減? 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考量。
從需求層面來看,西漢時期,非常注重喪葬制度,強調“事死如事生”。時至東漢,儘管同樣強調“事死如事生”,但這種觀念在弱化,東漢墓葬出土的冥器日漸增多,説明黃金作為厚葬“必備品”的地位在不斷下降。
同時,東漢年間,酎金制度仍在繼續,但早已不像西漢那麼嚴苛。漢武帝因為酎金成色不足削藩106位侯王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
“我相信,到了東漢時期,金礦的開採和黃金的冶煉技術已經不是什麼高科技,但既然社會上不需要那麼多黃金,自然就沒有人去開採冶煉了。”白雲翔強調説,需求減少影響供給,供給減少也會抑制需求。
從供給層面來看,西漢如火如荼的金礦開採,究竟是因為王莽新朝戰亂而“關停並轉”,還是憑藉當時的技術,可採金礦資源至東漢已瀕臨耗盡,至今無法確證。“個人推測,從消費和生産兩方面來考量,金礦開採量的減少是導致東漢黃金不及西漢的重要原因。但這只是推測,至今仍沒有找到相關的遺址和作坊作為實際證據。”白雲翔説。
【黃金流轉導致甄別困難】
白雲翔特別提醒説,西漢、東漢各220年左右,黃金數量相差如此巨大,是不是真的少了?他仍心存疑慮,因為黃金存在一個流轉問題。一方面,黃金作為貴重的稀有金屬,經長期積累,理論上是越來越多的一個過程。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黃金,不會憑空蒸發。
另一方面,出土的黃金究竟怎麼斷代、區分地域,技術上還是難題。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除了江蘇徐州楚王陵、河南永成芒碭山梁王陵以及山東曲阜魯王陵之外,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墓和列侯墓多數以深挖的土坑或石坑為主,而東漢改變了這種傳統,諸侯王和列侯墓皆以磚石砌築的磚石室墓為主。
“看上去,好像西漢的土壙墓不及東漢的磚石室墓牢靠,實際不然。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有‘摸金校尉,以來,東漢墓葬被盜十分嚴重。”白雲翔説,被盜之前,東漢墓葬中是不是有大量金器,我們現代人並不清楚。“墓葬中到底有沒有巨量黃金是一回事,但考古有沒有發現,又是另外一回事。”據粗略統計,海昏侯墓發現以前,全國考古發現的西漢金餅,總共也不過幾百枚。然而,僅海昏侯主墓就出了285枚金餅,超過了此前半個多世紀發現總數的三分之二。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黃金在歷朝歷代的重復使用,東漢及後世的墓葬即使發掘了,也沒法做技術甄別。“比如説,隋唐用了東漢窖藏的黃金,又重新入葬,今人只會認為這是隋唐的黃金。簡言之,從已知的考古和文獻來判定,東漢黃金比西漢黃金是驟減,但看不到不等於沒有了。”白雲翔説,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消失”,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有待未來繼續考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