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第二天,中國演員廖凡終於嘗到了“紅”的滋味。北京時間昨天淩晨,憑藉電影《白日焰火》,他斬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成為首位獲封柏林影帝的華人演員。
這是一個在外人看來一鳴驚人的故事,在他獲獎之後,很多網友的第一反應是:廖凡是誰?然而在電影圈裏,這更是一個天道酬勤的故事。昨天,他在母校上海戲劇學院讀書時的指導老師何雁這樣評價:“這是他多年積蓄能量的一次徹底爆發。”
出道20年,始終是主角邊上“演技挺好的那誰誰”
很少有人知道,廖凡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93級學生,和李冰冰、任泉同班。但他出道晚,而且,近20年來,從《將愛情進行到底》中那個學霸雨森,到《讓子彈飛》中抱得美人歸的麻匪老三,雖然形象多變、表現搶眼,他卻始終是英俊小生、英雄硬漢邊上“演技挺好的那誰誰”。
早年有網友甚至梳理了他的“苦命史”,為他叫屈,他卻沒有人們以為的不甘心。何雁告訴記者,學生時代的廖凡就“心氣兒高,有個性,專注于藝術,從不為成名露臉混角色”。大三時,同班的李冰冰和任泉皆少年成名,紛紛在影視劇中出演重要角色,唯獨廖凡兩耳不聞窗外事,“別人找他拍戲,導演不好、角色不好就不去,和當年的好搭檔海一天沉浸在戲劇之中,天天拿著劇本追著我排演”。何雁回憶,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改編自瑞士劇作家迪倫馬特的一齣《傍晚發生的小事》,廖凡在臺上使用了非常有效的大停頓,表現出強大的爆發力,臺下都轟動了。何雁解釋説:“演員對停頓的掌控,不只是技巧的展現,更源自於內心的充實。”
孜孜以求,要在專業的藝術獎項獲得肯定
他想要的,就是在專業的藝術獎項上獲得肯定。圈裏人管他叫“藝術苦行僧”,不管是無心還是有意,從藝至今他所獲得的獎項肯定全部來自藝術片:2005年他主演劉奮鬥執導的《綠帽子》,獲得第18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5年後,他們二度合作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讓他獲得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何雁説,廖凡是一個很有“慧根”的演員,導演在説戲時,他懂得回應,有思考,看得到臺詞背後的深刻內涵。他深知自己形象不算出挑,他曾説:“你的外形並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打動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靠技術去征服別人,或者是調整你的內在去打動人。”在剛出道的一部影片中,劇本中設計了一段走過天橋帽子掉落的戲碼,連導演都感到棘手,沒想到廖凡自己通過編排,將一連串的動作完成得輕鬆自然不著痕跡,讓導演大感吃驚,當下表示:“這個演員以後一定要用!”1995年,由他和趙倩、海一天3人排演的小品《磨刀》代表學校參加全國藝術院校小品比賽,獲得了唯一的一等獎,隨後他順利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自此成為話劇舞臺上的“頂梁柱”,在業界傳為一段佳話。
電影圈裏,還有多少“廖凡”在聚光燈外
加上去年10月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佳男主角的王景春,上戲連出兩位國際級影帝。巧合的是,王景春也參演了《白日焰火》,二人皆是中年成名。在何雁看來,他們的成功也是給浩浩蕩蕩的藝考大軍上了一課:影帝之路是積蓄多年的爆發。“有慧根,肯等待,敬業尊重人。”何雁説,廖凡所具備的這些成功要素,恰恰是現在年輕人身上所缺乏的。
事實上,上下求索的漫漫長路上,廖凡不是沒有過自我懷疑;拍攝《白日焰火》,恰恰就是在他最低迷的時候。幸運的是,他堅持了,並且成功了。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如果廖凡這次沒有獲獎,一切又會怎樣?電影圈裏,又有多少像廖凡一樣的好演員,因為缺了一座獎盃,就被排除在聚光燈之外?
本報見習記者 黃啟哲
首席記者 邵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