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文化學者張頤武:不是只有傳統的線裝書才有書香

時間:2014年02月13日 10:17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德國的大街上,腋下夾著一本書,目光祥和、舉止優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髮老者,又有高挑美女,還有身著藍色工裝的技工。德國的産品讓世界服氣,産品來自科技,科技來自讀書。而中國人的閱讀呢?糟得一塌糊塗。地鐵裏、馬路上,人手一部手機,哧溜哧溜觸摸手機。”

  近日,一則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佈的長文,引發網友激辯,文中稱“中國人發明瞭造書的紙,當今卻不會、不愛讀書”。

  讚者認為,當下我國每人平均閱讀量僅為日本的九分之一,現狀堪憂,但也有網友表達不同意見,認為網路閱讀、“微閱讀”在今天已成大勢所趨,把它們排除在閱讀之外,猶如説高鐵不是火車。

  值得思考的是,嚴肅閱讀日漸下滑是全球性趨勢,並非中國所獨有,該怎樣平衡 “微閱讀”與嚴肅閱讀的關係?“微閱讀”就一定是沒文化嗎?如何提升“微閱讀”的品質?為此,北京晨報記者專訪了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

  放大的口碑傳播

  微博、微信時代的閱讀,可以看做一種放大的口碑傳播。過去的口碑傳播,往往局限在很小的圈子裏……現在的這種傳播變成一種發散性的,微博、微信中,你關注的人他們的閱讀會影響你,同時他們也受自己好友圈的影響,知識更新和傳播的速度非常快。

  北京晨報:微博、微信等新的閱讀方式一直都有很多爭議,諸如淺閱讀、浮躁等批評,在您看來,新的閱讀方式應該如何看待?

  張頤武:閱讀的問題,現在看來,一方面,傳統的閱讀不能少。另一方面,新的閱讀方式也不能忽視。實際上,新的閱讀方式並非僅僅佔據了傳統閱讀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它拓展出來了更新的、更大的閱讀空間。我們在地鐵上,在公車上,隨處都能看見拿著手機閱讀的人,這正是移動終端閱讀所帶來的變化,原來的一本書、一個電腦,可能並不方便隨時隨地的閱讀,但是手機則不同,許多散碎的時間,被用在閱讀當中,這是紙質書、包括電子閱讀器都難以達到的效果。

  北京晨報:那麼,這種閱讀有什麼特點呢?

  張頤武:微博、微信時代的閱讀,可以看做一種放大的口碑傳播。過去的口碑傳播,往往局限在很小的圈子裏,比如朋友之間互相推薦,比如學校裏老師的推薦,同宿舍學生的互相傳播等。現在的這種傳播變成一種發散性的,微博、微信中,你關注的人他們的閱讀會影響你,同時他們也受自己好友圈的影響,知識更新和傳播的速度非常快。

  每年都有許多關於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問世,而這些數據,大部分都顯示出國民閱讀的低迷,開卷公司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的圖書銷售量繼續下降。而另外一組被廣泛引用的數字顯示:“我國國民每年每人平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遠低於周邊的日韓國家,僅為日本國民年閱讀量的九分之一。這個數字在日本為40本,法國20本,最多的以色列則有64本。”

  中國的國民閱讀是否真的這麼低呢?對此,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一方面,這些數據可以供我們參考,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到,它是不是把新增的閱讀也納入到了統計之中?今天我們建設書香社會,但不是只有傳統的線裝書才有書香,網路中的書籍,同樣也有書香,無視新的閱讀方式,顯然是不全面的。”

  整體上升的閱讀

  總體來説,中國人的識字率在提高,有閱讀習慣的人自然也在增多。假如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演算法,今天的大學生顯然要比過去的多很多,更不用説基礎教育的普及度已經非常高。所以説,總體的閱讀量其實是在上升,而降低的只是傳統的紙質閱讀。現在不少統計數據在做統計的時候,往往只是統計傳統的紙質閱讀,而對新增的網路閱讀、移動網路閱讀沒有計算……

  北京晨報:許多現實閱讀率下降的數據,本身也都曾引起過不同的爭議,據您的了解是不是真的在下降呢?

  張頤武:總體來説,中國人的識字率在提高,有閱讀習慣的人自然也在增多。假如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演算法,今天的大學生顯然要比過去的多很多,更不用説基礎教育的普及度已經非常高。所以説,總體的閱讀量其實是在上升,而降低的只是傳統的紙質閱讀。現在不少統計數據在做統計的時候,往往只是統計傳統的紙質閱讀,而對新增的網路閱讀、移動網路閱讀沒有計算,這個觀念應該加以轉變,應該有開放的態度,而不僅僅覺得只有紙質閱讀才是閱讀。

  北京晨報:在閱讀的內容上,是不是也有相應的變化呢?

  張頤武:是的,網路時代的閱讀,和傳統閱讀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那種嚴肅的、經典的閱讀,在網路上依舊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世界名著,都有電子版。同時,由於網路本身的特點,容量大、速度快等,也因此誕生了許多新的閱讀習慣,包括瀏覽新聞、讀網路小説、讀一些短文章等。同樣的道理,不能説只有讀經典才是閱讀,讀經典之外的東西,讀一些好玩的、輕鬆的、幽默的內容也是閱讀。

  拓展閱讀空間

  新的傳播平臺上的閱讀,確實有一些和傳統閱讀不同的地方,比如説閱讀變得散碎化,變得短而快。這樣的閱讀方式,好處是人們因此磨煉了感性閱讀和表達的能力,人們不僅僅是在閱讀,同時也在寫作。人們用短短的幾十個字、上百個字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

  北京晨報:對於微博、微信時代的閱讀,一直都有淺薄、浮躁等批評,您認為新的閱讀方式優劣如何?

  張頤武:新的傳播平臺上的閱讀,確實有一些和傳統閱讀不同的地方,比如説閱讀變得散碎化,變得短而快。這樣的閱讀方式,好處是人們因此磨煉了感性閱讀和表達的能力,人們不僅僅是在閱讀,同時也在寫作。人們用短短的幾十個字、上百個字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很多人是寫得非常不錯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資訊接受得更多、更快。新的傳播方式,使得表達變得簡短,幾十個字就能完整地敘述一件事情,或者表達一個觀點,人們快速地閱讀,同樣的時間裏所獲得的資訊和知識更多。

  北京晨報:這樣的閱讀是否有什麼壞處?

  張頤武:壞處就是閱讀的連貫性不夠,持續地讀完一本書比較難,比如那些大部頭的哲學書籍、比如一本純文學的小説等,很難沉靜下來慢慢地去讀、去思考、去品味。同時,由於微博、微信特殊的傳播方式,你可能更多地接觸到你的朋友們所分享的資訊和知識,不分享的就難以發掘,就需要其他閱讀渠道的補充。

  每天讀閒書20分鐘

  新的閱讀方式中的許多問題,其實正是傳統閱讀的長處,比如説微博、微信的閱讀更多是觀點式的閱讀,邏輯思辨的部分不足,怎麼去訓練一個人專注思考的能力呢?這就要從傳統閱讀中去鍛鍊。

  北京晨報:您認為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傳統閱讀呢?

  張頤武:新的閱讀方式中的許多問題,其實正是傳統閱讀的長處,比如説微博、微信的閱讀更多是觀點式的閱讀,邏輯思辨的部分不足,怎麼去訓練一個人專注思考的能力呢?這就要從傳統閱讀中去鍛鍊。

  北京晨報:今天的紙質出版量也非常大,人們對於紙質閱讀也有許多疑問,究竟應該怎麼去讀,或者説選擇什麼樣的書?

  張頤武:其實很多人每天都在讀書,為了考試、為了工作、為了學習技能等,讀大量的書。這樣的閱讀對於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收入等都有幫助,但是對於一個人的氣質、修養等,可能幫助並不大。我一直都在建議,應該每天讀20分鐘的閒書,沒有功利的目標,只憑興趣讀一點兒和功利無關的閒書,其實不用多久,一個人的修養、氣質、談吐、思想就完全不一樣了。

  閱讀需要開放的態度

  閱讀本來就是一個開闊視野的過程,因此不能把閱讀局限于傳統的紙質閱讀上,應該把新的網路閱讀、手機閱讀也納入到閱讀領域。現在很多人都為實體書店的經營艱難而擔憂;另外一方面,過度強調實體書店的作用,也顯得有些保守了。實體書店的經營確實比較困難,所以一方面實體書店需要更多的支援和更開闊的經營方式,使得書店不再是以書為中心、擺一堆書的商店,而是變成一個城市文化的綜合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播者……

  北京晨報:很長時間以來,都有關於閱讀量下降的擔憂,我們應該如何提升閱讀狀況呢?

  張頤武:我覺得首先要有開放的態度,閱讀本來就是一個開闊視野的過程,因此不能把閱讀局限于傳統的紙質閱讀上,應該把新的網路閱讀、手機閱讀也納入到閱讀領域。現在很多人都為實體書店的經營艱難而擔憂;另外一方面,過度強調實體書店的作用,也顯得有些保守了。實體書店的經營確實比較困難,所以一方面實體書店需要更多的支援和更開闊的經營方式,使得書店不再是以書為中心、擺一堆書的商店,而是變成一個城市文化的綜合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播者。另一方面,不一定非要實體書店才算是書店,網路書店也是書店,不能説我們去書店裏買書就是買書,在網上買書就不算買書,這是不正確的。

  北京晨報:除了觀念轉變之外,是否也還有一些可以實行的鼓勵閱讀的舉措呢?

  張頤武: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讀書,也有很多相關的措施。我想,這種倡導不僅僅是理念上的倡導,也應該有許多具體的措施使得它能夠真正實現。比如説社區、單位、企業中的讀書活動,應該辦起來,不是説建一個圖書館就完成任務了,而是應該實實在在地建立起來各種各樣的讀書小組、讀書會等,在具體的可感群體中倡導讀書,而不是僅僅只有一個總體的呼籲。這樣的話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多元閱讀的時代

  一方面,對於圖書的創作、出版、行銷等應該有優惠政策,比如減稅,比如對創作者、出版者乃至銷售者加以資助和獎勵等,這都需要。另一方面,對於新的閱讀方式也應該有平衡的政策,對網際網路閱讀、移動網路閱讀加以重視。不能説在紙上閱讀是閱讀,在電子螢幕上閱讀就不是閱讀,這也是不全面的。今天是一個多元閱讀的時代,實體書的閱讀當然要鼓勵,網路閱讀也不應忽視。

  北京晨報:學生時代是閱讀習慣形成的關鍵時代,不少批評者認為當前的教育中對於閱讀的重視不足,那我們應該如何改變呢?

  張頤武: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確實很大,這些年來政府也有許多減負的政策,那如何在減負之後,培養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應該有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通過學生中的讀書會、興趣小組等,形成閱讀的氣氛。如果僅僅是一般的倡導,可能作用不大,該讀的還是在讀,不讀的也就不讀了。

  北京晨報:一直以來都有建議認為政府應該在促進全民閱讀中做更多的工作,在您看來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張頤武:我想有兩個層面的理念需要重視。一方面,對於圖書的創作、出版、行銷等應該有優惠政策,比如減稅,比如對創作者、出版者乃至銷售者加以資助和獎勵等,這都需要。另一方面,對於新的閱讀方式也應該有平衡的政策,對網際網路閱讀、移動網路閱讀加以重視。不能説在紙上閱讀是閱讀,在電子螢幕上閱讀就不是閱讀,這也是不全面的。今天是一個多元閱讀的時代,實體書的閱讀當然要鼓勵,網路閱讀也不應忽視。

  晨報記者 周懷宗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