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南京部分民國建築完成修葺並開放 包括美齡宮等

時間:2014年02月12日 14:35 來源: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南京是六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座城市裏,至今還保存著美齡宮、大華大戲院、匯文書院鐘樓、江南水師學堂等大量各具特色的民國建築。在荏苒的歲月裏,這些建築也飽經滄桑,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為了打造“民國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中山大道”為軸,以民國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為面,結合老城環境整治,實施了一批民國建築保護和整理工作,通過文化展示、旅遊開發等手段合理利用,彰顯南京的民國文化風情。目前,一些建築已修葺完畢並對公眾開放,供市民前往參觀。

  美齡宮修葺一新,

  民國往事悠悠重現

  曾作為蔣介石和宋美齡寓所的南京美齡宮有著“遠東第一別墅”的稱號,2001年美齡宮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2月,始建於1931年春的美齡宮迎來了首次大修,這次修繕保護是整體性的,小到地磚,大到整個建築的安全加固都在修繕考慮的範圍之列。在美齡宮修繕前進行大整理時,工作人員在成堆的文件裏意外發現了一份1931年的設計平面圖,此圖全面展示了美齡宮80年前的原始佈局,根據圖紙,美齡宮被分為下層、中層、上層。下層指的是美齡宮的地下室,中層是的臥室房間的樓層,而上層則是屋頂設計。在修繕保護方案中,重現美齡宮地下室的歷史原貌也是此次文保工作的內容之一。之前地下室已變成廚房和後場,有了這份設計圖,地下室還原成美齡宮原本佈局,重現出當年的盥洗間、警衛室、秘書臥室、秘書辦公室、僕役臥室、洗衣曬衣間、氣爐間、煤間、廚房和配膳間。

  在洗衣曬衣間,記者看到,原先用城墻磚砌成的墻面,至今仍保存完好。記者在地下室頭上看到一條矩形管道,據介紹,這些管道是供樓上取暖用的,現在已全部復原,可供遊客參觀。據有關人員介紹説,在配膳間,原有一個傳菜的電梯直通3樓蔣氏夫婦的私家餐廳,將來也將以構件形式將電梯復原。

  在此次美齡宮保護修繕過程中,對受損彩繪的修復被公認為是整個保護工作中的最難點。據悉,美齡宮的彩繪在南京眾多民國建築中獨一無二,這裡的彩繪面積至少有上千平方米,有些彩繪出自名家之手。金陵大家陳之佛就曾為這幢別墅的內部裝飾出謀獻策,建築南部裙檐天花板的藍底雲雀瓊花圖案,就是這位著名工筆畫家的得意之作。

  由於後人幾次重新繪製的彩繪大量使用化學顏料,並已污損嚴重,導致美齡宮初建時的彩繪已基本無存。此次修繕改用天然礦物顏料,這種原料不僅環保而且“保質期”長久。並大量使用金箔裝飾,貼金面積佔彩繪總面積近50%,並由曾修繕過瀋陽故宮、山西五台山、雲岡石窟彩繪工程的專業人員修復。

  記者還發現,南京先鋒書店也在美齡宮開設了分店,書店除了展示陳列有關南京民國時期的重要圖書資料,還根據多年來收藏的珍貴歷史資料加工、生産、製作出系列文化創意産品,如民國風情套裝明信片、相冊、筆電及民國人物徽章、美人鏡等,向遊客們全面展示了民國的人文特色景觀。

  陵園新村郵局,品味民國靜美時光

  距美齡宮不遠處,有一座八角綠色琉璃屋頂的兩層小樓,據説宋美齡經常來此郵寄信件,因此這所陵園新村郵局又被人們稱為“美齡宮郵局”。

  這座修建於1934年的建築,有著濃郁的民國氣息,兩層小樓,正門兩邊是極具建築風格的拱形大窗;而西側有一扇倣古山門式的偏門,門扇和門檐的造型都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時尚。郵局正門上原來挂有一塊大匾,上書“陵園郵局”,為林森題寫。

  記者從資料圖片上看到,修葺之前陵園新村郵局歷經滄桑,古樸破損的護欄之上,是被水泥墻封死的大門,雀替和梁架的雕刻已變得模糊不清,只有從在陽光下還泛著綠光的八角屋檐裏依稀可以看到它昔日的氣派和輝煌。

  如今修葺後的陵園新村郵局看上去色調分明,綠瓦紅檐,尤其是門口挂著“郵局”字樣的旗幟分外顯眼。 據悉,這些看上去全新又充滿生機的外表都是文物專家經過多次論證和“修舊如故”的結果。屋頂閃著綠光的新琉璃瓦,是專家經過多方尋訪,在宜興找到當年燒制這些瓦片的老工廠,按原樣重新訂做的。門口欄杆上飄揚的旗幟也是按照老照片上民國時候的樣子仿製的,工作人員稱旗幟上面那個“郵”字是當時的標誌。

  如今,這裡已不再具備收發信件和包裹的功能,已成為民國主題郵政博物館。博物館裏陳列著這些年代久遠的郵戳印章、古舊信函等歷史資料,引人入勝,帶領人們透過歷史,細細品味那些發生在民國時期美麗動人的故事。

  提到南京的建築,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楊廷寶,傑出的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學家,中國近代建築設計的開拓者之一。中山陵音樂臺、位於南京體育學院的中央體育場、如今的南京軍區總院,都是楊廷寶的作品。楊廷寶故居在成賢街104號,又名成賢小築。 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玄武區政府新街口辦事處出資修復,建成楊廷寶故居紀念館,每週二、週四下午對外免費開放。

  玄武區新街口街道辦事處組織員、楊廷寶故居紀念館負責人潘翔介紹説,楊廷寶故居由他本人自行設計建造,建於1946年。由於建造年代較早、建築標準低,在修繕過程中,發現墻體都採用空鬥墻、砌築砂漿強度很低,大部分木結構件出現受潮現象,大梁已腐爛,而且白蟻侵蝕嚴重,房屋也未設置圈梁、構造柱等。因此房屋整體安全性、抗震性能較差。後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負責制定《楊廷寶故居修繕工程設計方案》,並報江蘇省、南京市文物局批准同意按《設計方案》修繕。

  走進楊廷寶故居的院落,迎面可見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這是由南藝的東郭教授設計的,剛剛做好。”潘翔告訴記者。院內有一幢兩層小樓,外形簡樸,走進去以後迎面是一幅楊廷寶生前的照片,樓下有書房、客廳和餐廳。現在佈置成了展廳,十幾幅展板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楊廷寶的童年、求學、工作、家庭的情況。玻璃展櫃裏展出了梁思成、林徽因寫給楊廷寶的信件、1964年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和地質部長的李四光邀請楊廷寶參加科學會議的邀請函、楊廷寶的筆電、回國後用過的打字機等物件。樓上是楊廷寶夫婦的臥室。

  楊廷寶故居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座紀念館。據了解,基於楊先生在城市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巨大聲譽和號召力,楊廷寶故居正在成為中國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一個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聖地”。楊廷寶故居紀念館的建成,正在吸引更多的建築設計行業高端人才集聚,對於加速環東大周邊的建築設計、創意設計等高端産業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目前,共青團南京市委、玄武區委、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和南京市住建委團委等單位正在籌備建立楊廷寶青年建築師研習社,以培養人才,並鼓勵南京的青年建築師利用這一平臺創造設計出更多的優秀建築。

  成賢小築翻新,建築大師故居別致古樸

  江南水師學堂修繕完好,

  遊人絡繹不絕

  在南京城西的挹江門有一座風格獨特的西式牌樓,這裡就是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的江南水師學堂遺址。江南水師學堂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1898年4月,18歲的魯迅曾考入該學堂的輪機班就讀。辛亥革命後,江南水師學堂停辦,改為海軍部的辦公地,後又為海軍軍官學校、國民政府海軍部、海軍司令部等單位駐地。現為南京船舶研究所(中船重工724所)所在地,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開始,原下關區政府完成江南水師學堂遺址重要近現代建築整治工程項目立項(寧建綜字[2008]603號)後,委託江蘇省建築園林設計院開展了牌樓維護方案設計,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牌坊整體進行重新修飾,並在原址恢復民國時期“海軍部”字樣;修正中還修復了牌樓頂部10根裝飾門柱上的裝飾柱頭。柱頭按原樣採用乳白色燈罩,與周邊環境整體協調。對外立面上存在原修補痕跡經剷除後重新進行修補,對墻面進行保護,並採用物理方法出新;原先破損嚴重的大門也進行了重新製作。現在江南水師學堂牌樓作為一個旅遊景點,遊人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