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京劇《我的中國夢》
大年初三,浙江京劇團團長翁國生便帶著現代京劇《我的中國夢》劇組早早地上班了。經過幾天的恢復排練,大年初七,《我的中國夢》在浙江杭州劇院進行了杭州地區的首演,這也是浙江京劇團今年參加浙江省文化廳新春演出季的重頭新創劇目。
2013年底,浙江京劇團在浙江省文化廳的重點指導下,與上海夢陶劇社聯手,推出了大型現代京劇《我的中國夢》。這部作品通過浙江省重點藝術創新團隊——翁國生“多藝齋”戲劇工作坊主創人員的艱苦采風、考察、撰寫和多階段的排演,在上海首演,一經推出便獲得了上海各界和戲迷觀眾的廣泛好評。
緊接著,翁國生率領《我的中國夢》劇組在上海宛平劇院、虹口區文化中心劇場連演60余場,近6萬名滬上觀眾觀看了演出。
現代京劇《我的中國夢》由上海作家葉良駿撰寫文學劇本,浙江青年劇作家王曉菁編寫京劇演齣劇本,翁國生擔任導演和藝術總監,中央戲劇學院舞美係教授邊文彤任舞美設計,上海資深演出經紀人史濟鏜任演出總監,浙江省國家一級作曲家王天明、葉雲青擔任音樂唱腔設計,浙江省優秀青年編舞包崢山擔任舞蹈設計。
翁國生介紹:“《我的中國夢》以上世紀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辦‘報童工學團’和慘烈的上海淞滬會戰兩條故事線索展開劇情。具有獨特創意的是該劇突破時空限制,以陶行知先生的儒雅形象貫穿始終,讓陶行知以故事講述者和劇情親歷者的雙重身份演繹全劇。序幕中,陶行知走上舞臺,開始娓娓講述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往事;尾聲中,陶行知的‘中國夢’和劇中‘小東北’等窮苦報童所追求的‘中國夢’融合在一起,並分別以當代社會的宇航員、芭蕾舞演員、飛行員、白衣天使、海軍戰士、火車司機等形象逐一得以展現。舞臺上,陶行知先生親和地融入當代青年的心靈,和大家共同謳歌中華民族的崛起,一起抒發愛國主義的激情。”
現代京劇《我的中國夢》在編演中充分體現了梅蘭芳倡導的“移步不換形”的京劇創作理念,劇中“唱、念、做、打、舞”既注重京劇本體的表演手段,又巧妙融入了音樂劇和話劇的表演形式,以詩化、浪漫、悲壯的舞臺表現手法,將上海“報童工學團”的報童在陶行知的教育下為國讀書、立志報國的發奮努力和淞滬會戰中將士們的浩然正氣,多角度、立體疊加式地展現在舞臺上。
全劇遵循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舞臺審美理念,創作了大量載歌載舞的京劇場面,如“百樂門賣報”“城隍廟讀書”“野墳地尋路”“孟家巷學藝”“蘇州河送藥”“四行倉庫血戰”等重要場景,鮮明地展現了京劇表演中歌舞化、程式化、技巧化和情感化的特色。其中,陶行知和報童們先後演唱的幾大段鏗鏘激昂的板腔體唱段和“百樂門賣報”的賣報舞、“夜走墳地路”的燈籠舞、“自立立人歌”的板凳舞,以及抗戰將士拼死炸毀鬼子坦克、陳營長和“小東北”父子生死離別等重要戲劇場景,都讓觀眾震撼。
《我的中國夢》的舞美設計復原了舊上海的諸多歷史場景,再現了30年代的老上海景觀,出現了百樂門、豫園城隍廟、四行倉庫、蘇州河等老上海元素。特別是在“浴血蘇州河”一折中,翁國生設計製作了兩輛巨型日軍坦克,當兇狠的日軍突破四行倉庫的戰壕,當日軍的巨型坦克殘暴地衝向街壘陣地時,視死如歸的抗戰將士們用炸藥包、用捆綁的手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日軍的坦克同歸於盡,滿場劇烈騰翻的京劇跟鬥、正氣凜然的京劇身段動作,再現了淞滬會戰悲壯激烈的場面。
《我的中國夢》的演出陣容青春靚麗。全劇核心人物有兩個,上海報童“小東北”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小東北”的扮演者錢少波是翁國生手把手重點教導的學生,曾主演過《寶蓮燈》、《孔雀翎》、《問探》和《哪吒》等浙江京劇團諸多優秀劇目。此次,錢少波在翁國生的耐心輔導下,以其紮實的武功功底和細膩生動的人物表演,把一個舊上海流浪兒的頑皮、狡黠和大義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拼死炸毀日軍坦克,和劇中父親生死離別時的演繹,讓觀眾的眼淚奪眶而出。
陶行知的扮演者趙東海則以聲情並茂的唱、念、做,把“愛滿天下”的人民教育家形象塑造得真實可信。此外,扮演陳營長的王俞英、扮演阿珍的樓妮、扮演阿強的應均和扮演阿婆的付佳都非常投入,充分展示了浙江京劇團“一棵菜”的團隊精神。而在劇中扮演淞滬會戰國軍抗戰將士的浙京武戲演員們,更是充分展示了其翻打騰躍的紮實基本功,連續的小翻甩脆,疊加騰翻的小翻倒插虎、垛子搶背、垛子趴虎砸三險等高難度技巧,讓壓軸武戲“蘇州河血戰”盪氣迴腸。
2014年元旦過後,在上海的60多場首輪巡演圓滿完成,翁國生虛心聽取了上海、浙江專家和觀眾的意見,對《我的中國夢》進行了細緻的加工修正。2月6日,日臻完美的《我的中國夢》在杭州開啟了新一輪的演出。“每年的新春演出季浙江京劇團都會為杭城市民打造一部原創新編京劇,作為新年禮物獻給大家。前年是《京韻》,去年是《青蛇》,今年是《我的中國夢》。目前,《我的中國夢》市場前景非常好,現在已經和上海、浙江的演齣劇院和經理人簽訂了近500場的演出協議,是我們今年開拓劇團演出市場最重要的一部原創作品。”翁國生笑著説。
趙瀟迪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