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這條700多米長的古巷,每天吸引著大量時尚青年前來遊玩參觀。最初,這裡是一家家富有創意的藝術品店、服飾店、咖啡館、工作室,安靜而且文化味兒十足。如今,這裡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小吃店,刺鼻的燒烤味兒、聒噪的音樂聲,古巷的創意文化特色正日漸淡褪……
700米巷子小吃唱主角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南鑼鼓巷,雖然春節長假剛過,但前往這裡遊玩的遊客依然不少。從巷子南端步行進入,一股鐵板燒的味道撲面而來。尋味兒望去,左手邊一個鐵板魷魚店,老闆正舉著刷子給食物刷辣醬。沒走兩步,另一股炸雞味兒又迅速闖進鼻子,再尋過去,右手邊炸雞排店的客人正大嚼剛出爐的雞塊。往前只走了五六米,酸辣粉、榴蓮酥、臭豆腐,一個挨著一個,全是小吃店。那些原本在這條街唱主角的創意小店卻像零星穿插在其中的“不速之客”。“媽媽,這裡怎麼這麼像廟會啊?”路邊,一個看上去七八歲的男孩都看出了這裡的實質。
保潔工作量比原來超兩倍
賣烤串、炸雞、奶茶、臭豆腐這類小吃,就會産生扦子、紙盒、塑膠杯之類的垃圾。在南鑼鼓巷,每隔十幾米,就能看到幾個大號垃圾桶,但保潔人員龔大姐總能在路邊掃出一些隨手亂丟的塑膠瓶、紙盒。
在這條街上幹了兩年多的保潔,龔大姐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吃店越來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剛來的時候哪兒有這麼多垃圾,現在我每天掃出來的比原來多了兩倍還不止呢。”剛過去的春節長假,龔大姐沒能回老家過年,長假裏南鑼鼓巷的遊客摩肩接踵,保潔任務非常重。“那人多的走都走不動,可就是有好多不自覺的人就往地上扔。”這讓龔大姐很發愁,燒烤的扦子還讓她很受傷,“這不,昨天就被一個竹扦子扎了一下,可疼呢。”還有一個讓龔大姐頭疼的就是賣小吃的無照商販,“現在查得緊,晚上9點多保安下班,這些野攤兒才上班,他們一來,那垃圾多了去了。”
創意商店被小吃擠壓
很多小吃店為了攬客,用大喇叭播放著聒噪的音樂,讓不少偏愛安靜的創意商店有些難以忍受。
記者走進一家原創棉麻服裝店,和隔壁門前排著長隊的炸馬鈴薯店相比,這裡一個客人都沒有。為了躲避玻璃門也擋不住的嘈雜音樂,老闆娘甚至戴上了耳機,見記者進來光顧,才摘了下來。
聽見記者感嘆南鑼鼓巷已經變成了小吃街,老闆娘投來贊同的目光,卻又面露難色。“小吃雖然帶來了人氣,但是對我們的經營是有影響的。”老闆娘説,原來一些喜歡原創的老顧客不常來了,他們覺得這條街現在都是燒烤味兒了。春節期間這家店也一直開張,就是希望借著人氣能多攬些生意,雖然堅持了七天,但老闆娘説收效不佳。
古巷業態指導目錄難見效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南鑼片區臨街商戶及企業約為962家。其中,商戶裏零售企業佔比最高,約474家,佔到該區的48.4%;其次是餐飲企業數量,約為279家,佔29.0%,小吃類和飲品類的便利性窗口式的商戶又佔到餐飲的35%,該類型的店面比例的增加嚴重影響了南鑼區域的衛生環境和就餐檔次。從零售企業的類型看,服裝、服飾類商戶佔比最高,佔41.1%,聚集性較強,且文化特色性不強;手工藝品、飾品店和樂器店等文化性較為突出的商戶佔17.8%。
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負責管轄南鑼鼓巷的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就頒發了關於這條古巷的業態指導目錄,明確支援具有文化特色的書店、藝術品展售、創意産品零售等類別,限制“小散亂”的小商店、小吃店等,尤其是烤串、炸臭豆腐這類低端小吃。交道口街道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指導目錄頒布數月,但只有極少數出租戶和商戶願意遵守,街道從保潔、城管、業態指導等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都不太見效。
一條僅700多米的衚同,為啥這麼難管?“其實最終還是利益驅動。”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同樣一個門臉,賣小吃比賣創意商品賺錢,房主肯定願意出租給小吃店。
不過,交道口街道也沒有放棄,他們表示目前已經在著手研究有效措施,努力恢復南鑼鼓巷的文化味兒。
本報記者 葉曉彥 文並攝 J224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