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的第一幅背景畫是為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所畫,只見畫中天空烏雲翻滾,有一抹是海水,烏雲壓頂,海水翻滾,但畫面卻動中有靜。展現出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不凡的胸襟。
《感動中國》節目組盛讚馮斌國畫的意境體系提升了整個舞臺藝術品質,“他的妙手丹青,讓畫的語言超出我們的想像。”
昨晚,被譽為“中國人年度精神史詩”的電視公益活動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揭曉。頒獎晚會上,隨著領獎人物的上臺,舞臺背景一幅幅水墨丹青的畫卷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據《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稱,背景共由11幅畫組成,這是節目組首次讓水墨畫登上《感動中國》的舞臺。而這些畫,都出自著名藝術家、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馮斌之手。
每個場景
都是對領獎人物的進一步解讀
昨日晚8點,《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的名單出爐,他們分別是: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退休後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90高齡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幹部山西村官段愛平;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
此外,《感動中國》還向中國載人航太十週年的中國航太人群體表達了年度致敬。
每一個獲獎人物身上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震撼內心的人格力量。而且每一個獲獎人物站上舞臺後,身後的背景圖也是根據不同的情景發生變化,記者了解到,此次頒獎晚會的舞臺背景是央視特邀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馮斌設計繪製,經過兩個月之久精心打磨。有一幅是層巒疊嶂的雪山,有一幅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還有寧靜安詳的山村。記者看到,每一個場景都是對領獎人物的進一步解讀。
每一幅背景畫的背後
都是“廢畫三千”
昨日,記者聯繫到在外出差的馮斌,他稱,去年十一月,央視《感動中國》節目組找到他,稱希望水墨畫能夠作為背景,登上《感動中國》的舞臺,使其更有中國味道。馮斌考慮到感動中國是年度大事件,他也希望民族傳統文化水墨畫能夠在這樣的舞臺上展示,就爽快地答應了。
馮斌沒想到“爽快”答應為其作畫後“難題”相繼而至,因為央視《感動中國》節目組要求馮斌不能用曾經畫過的畫,而是要根據每一個上臺領獎的人物主題故事來作畫。去年12月,馮斌收到了央視傳去的資料,到1月份投票,人物又有變動,這個過程漫長、痛苦,馮斌笑著説:後悔都來不及了。
因為央視節目組又提出要求:希望畫要意象化,馮斌花了幾天去冥思苦想,如何將背景和人物主題結合,又能完成節目組的需求,馮斌專門組織了一個團隊來考慮“確實考腦殼!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怎麼才能畫出貼切的意象畫呢?”他説最苦惱的是不知道怎樣結合,甚至不知如何下筆,節目的編導組就提供了一些內容,在確定意向後,他和央視方面反覆溝通,前後花了一個月。
白天揮灑,夜間思考,馮斌在作畫過程中,又遇到新的挑戰,他的構圖要與舞臺結合,舞臺是1:3的長條形比例,構圖本就很困難,發現導演要求把下面三分之一變成黑色,因此畫變成了1:4,處理這些畫面會變得更難。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的馮斌已經許久未畫過傳統國畫。“ 三天不摸手藝生。每一幅展示在舞臺上的畫的背後至少有廢畫十多張,畫室內畫紙滿地。”馮斌提到古人有“若要有成,廢畫三千”之説,他説自己雖不達三千,但終於廢而後立,金石為開。最後於1月20日左右交出了22幅作品。最終有11幅登上了舞臺。
節目組讚馮斌作畫
遠遠超過合成圖的品質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到《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提到為何選擇馮斌為舞臺畫背景?朱波稱因為馮斌去年在北京辦過一次展覽,他們節目組的導演去參觀後,對馮斌的印象很深刻。每年,《感動中國》有舞美的創新,今年也需要有所突破,他們嘗試聯繫過其他畫家,都感覺畫風和舞臺的配合不是很到位,最後節目組策劃説見過馮斌,最後他們聯繫到馮斌,馮斌很認真地先提供了創作的畫稿,他們一看覺得大家想法不謀而合,而且馮斌的作品文化意味更濃一些。於是合作就開始了。
至於對作品最後呈現的舞臺效果是否滿意。朱波表示:“不是一般的滿意,臺裏的專業人士看了也非常滿意,認為畫的氣質和精神到了一定的境界,國畫的意境體系提升了整個舞臺藝術品質,馮老師的妙手丹青,讓畫的語言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次本來也準備了兩套方案,但合成圖沒有意境沒有藝術的涵養,馮斌創作的主題遠遠勝於合成圖。還有一點,臺裏對馮斌是沒有稿酬的,我們知道馮斌的畫作在市面上價格不菲,但他説分文不取,這實在讓我們很感動,跟我們舞臺其他藝術創作家一樣,主題歌韓紅唱的,頒獎詞余秋雨和于丹創作的,他們都是不取任何費用。”
背景:黃土高坡
“拼命支書”57歲的段愛平幾乎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這個小山村……溝壑縱深的黃土高坡就像是她不平坦的人生道路,滿懷蒼茫卻豁達一生。于丹説:“這個嫁過來的媳婦,把自己當成了返底村的女兒,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氣,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背景:水田
龔全珍是甘祖昌將軍的夫人,龔全珍與丈夫,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1986年甘將軍因病逝世,30年來,龔全珍繼續完成丈夫夢想。水田展示了美麗的田園風光,也展示了她對田園的奉獻,對龔全珍的頒獎詞是:“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
背景:雪山
在暴風雪圍困的危急時刻,班長把生的希望留給陳俊貴。此後30多年裏,陳俊貴為犧牲的戰友護陵守墓,用一生書寫戰友情。《感動中國》的頒獎詞是:“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灑一碗酒,那碗裏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
背景:村莊一點光
重慶的重病母親姚厚芝為給孩子留下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感動中國》對她的頒獎詞是:“病壓垮了身體,但不能摧毀母愛。草根母親嘔心瀝血,為孩子縫補夢想,而深厚的愛,更鋪就孩子精神的未來。請上天給你多一些時間,讓你把美好的願望,織進這春天的圖景。”
“感動中國二零一三年度十大人物”名單:
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退休後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
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
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
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90高齡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幹部山西村官段愛平;
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
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
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此外,《感動中國》還向中國載人航太十週年的中國航太人群體表達了年度致敬。
記者 陳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