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舞炮龍已有1000多年曆史。2008年,炮龍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關注度不斷提升。炮龍節最大的看點之一,是人們在舞龍的同時燃放大量鞭炮。可隨著城市霧霾天氣的增多,關於炮龍節燃放鞭炮的爭議也開始增多。
不僅如此,內容形式缺乏創新,活動吸引力下降,文化傳承人斷層,節日對小城的壓力……都成為這個老節日面臨的新困擾。
審美疲勞
活動形式內容單一
28歲的曾克出生在賓陽縣城,在他的印象中,農曆正月十一的炮龍節,可能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在這一天,來自南寧市區、柳州,甚至遠在廣東等地成千上萬的人潮涌入賓陽這座小城,參加這裡傳統的炮龍節活動,看彩架遊行、吃百家宴、炸炮龍……
2008年,作為民間節慶,炮龍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加上當地政府助力推廣,炮龍節作為賓陽的城市名片,影響力不斷提升,舉辦的規模不斷擴大。賓陽每年炮龍節接待的遊客數量,曾一度超過50萬人次,這相當於賓陽縣城常住人口的一半。
不過,令曾克深感困擾的是,炮龍節越辦越盛大,他卻感到越來越疲倦了,陷入了深深的“審美疲勞”。“往年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會跟我回鄉參加炮龍節,現在基本只有我一家了。”曾克説,朋友們常常抱怨彩架遊行、炸炮龍等這些節慶活動內容和形式太過重復、單一,來了一次後,很難讓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
其實,近年來,當地政府正試圖為炮龍節引進更多新鮮元素,以增加節慶的吸引力。2013年,炮龍節首次引進了臺南鹽水區蜂炮表演,“雙炮”同場競技,為炮龍節添彩不少。今年,鹽水蜂炮繼續在賓陽表演。元宵節後,賓陽炮龍也將赴臺灣參加臺南鹽水蜂炮活動。此舉在文化傳承意義背後,蘊含了兩岸文化交流的內涵。為了吸引年輕人的目光,2014年的炮龍節還舉辦了“魅力賓陽·唱響賓陽好聲音”的比賽,為古老的炮龍節添加了時尚元素。
文化傳承
遭遇瓶頸
2月10日中午,60歲的炮龍工藝師鄒玉特擺弄著手中的工具,正在為一條炮龍做著最後的裝點。當晚,這些五彩斑斕的炮龍就將舞過賓陽縣城的大街小巷,接受鞭炮的洗禮和人們的祝福。
鄒玉特從15歲開始學習做炮龍,如今已經是賓陽小有名氣的炮龍工藝師了。隨著自己不斷變老,他最擔心的不再是制龍技藝的提高,而是這身好手藝該如何繼續傳承下去。據了解,不僅是賓陽的炮龍技藝,還有搭建彩架、草編等老技藝,正在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風險。
“真正做好一條炮龍,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很多年輕人耐不住寂寞了。”鄒玉特説,以前賓陽的炮龍沒有那麼出名,一般只有過年這段時間才能賣出幾條龍,因此炮龍工藝師的收入都很不穩定。他曾經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有能堅持下來,他們寧願選擇來錢更快的工作,也不願意潛心在老房子裏研究製作炮龍的技藝。
不過,令他欣喜的是,近年來,由於賓陽炮龍節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賓陽造的工藝龍也名聲在外,不少地方的人們紛紛來賓陽買龍,炮龍工藝師有了更多的經濟來源。同時,炮龍工藝也不再局限于製作炮龍,一些“龍”主題的手工藝品也拓寬經濟來源,使得生活條件得以改善。近年來,一些年輕人也有所涉足這些老手藝,為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保留了血脈。
鄒玉特認為,傳統手工藝傳承應該是整個社會共同承擔的課題,不僅依靠傳承人自身的力量,還應有系統的産業化規劃,將經濟和文化有機融合,兩者相互推動,才能將好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壓力山大
小城不堪重負
炮龍節最大的看點便是用鞭炮來炸“龍”,人們對著穿行于大街小巷的炮龍燃放鞭炮,以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大量燃放鞭炮,便不可避免地産生煙霧。近年來,霧霾問題成為人們關注度頗高的話題,於是有聲音認為,賓陽的炮龍節是霧霾的製造者,應該取消。不過也有聲音力挺炮龍節,認為炮龍節是傳統節日,寄託了人們諸多情感,不能説取消就取消。
事實上,不僅是漫天的霧霾,狂歡過後的鞭炮屑,大量車輛擁入小城引起的交通擁堵,大量擁擠人群造成的盜竊事件頻發……都使這座小城顯得不堪重負。賓陽交警預計,活動當天將有約1萬輛私家車進入賓陽縣城,除了需要增派大量警力進行疏導外,一些還在修建的道路也被開闢成為停車場,以緩解停車壓力。環衛部門也不得不加派人手,以儘快清理各條大街小巷的鞭炮屑。
有人建議,能否限制鞭炮的使用量,部分情況可以使用電子鞭炮;或者對炮龍的活動範圍進行一些限制,或控制前往現場的人數,以起到控制規模的作用。有人則建議,是否可以隔年辦炮龍節;開發更加環保和新型的鞭炮等。
尋求平衡
民俗與生態的 平衡點在哪
傳統節日要繼承,但如何更好地繼承?這個平衡點在哪?這已為越來越多各界人士所關注,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黃桂秋也是廣西“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昨日他向本報記者表示,賓陽炮龍節目前的活動形式,對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確實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並不一定非要全盤繼承,而是對其進行篩選,有選擇性地傳承。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民眾生活需求的變化,民俗文化的發展也應與此相適應。所以,對炮龍節這樣的民俗活動應進行改革。
但怎麼改是個龐大的課題,建議相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研究探討。因為炮龍節是挨家挨戶舞龍祝福的民俗活動,如果控制鞭炮燃放的規模,改到一處空曠地方進行,是否適宜?另外,部分觀眾提出能否改用電子炮的建議,這樣可能達不到活動熱烈氣氛的效果。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改革措施?黃桂秋認為,這些問題,確實需要專家們坐下來慢慢商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