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中國歷史文獻多次提“天馬” 來自土庫曼

時間:2014年01月27日 09:20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陜西咸陽禮泉縣發掘的唐代重臣鄭仁泰墓中出土的彩釉騎馬樂俑

  中國的馬,北有蒙古馬,西有藏馬、新疆馬,南有川馬、滇馬類的西南小馬。這些馬,主要産于四大邊疆,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與它鄰近的地區,大體相當學者所謂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這是中國的“馬文化圈”。

  《鐵蹄馳騁——考古文物中的馬》

  趙超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是一個馬年。

  前一個馬年,我寫過一篇《馬年説伯樂》,講的是千金買驢,現在換個話題,講點非常業餘的讀書感想,獻疑于方家,也給讀者拜個年。

  馬是“國際動物”

  看電視,我愛看動物。動物,每天輪流上演,不是獅子、角馬,就是犀牛、大象,不是獵豹、鬣狗,就是河馬、鱷魚,場景幾乎全在東非大草原。毒蛇大蟒,上鏡最多,一開電視就竄出來。動物攝影,主要是歐美攝影家在拍,要拍就拍野生動物,越野越好。鏡頭中的非洲好像動物園,他們叫“狂野非洲”。

  六畜馬為首。馬是家畜,國産就有,誰都見過,不新鮮,好像不值得拍,拍也放在“農廣天地”,供農民兄弟看。但今年是馬年,我對馬興趣盎然。現在時興講國際,我可以毫不誇大地講,馬是真正的“國際動物”。

  什麼最國際?一曰商貿,二曰戰爭,古代和今天一樣。絲綢之路,全靠駱駝和馬。駱駝只能馱東西。馬不一樣,除了馱負挽重,還可用於戰爭,讓披堅執銳的戰士,駕戰車或騎著它,縱橫馳騁,無遠弗屆,什麼地方都能去。

  馬從哪來

  馬科動物,包括馬,驢,馬、驢所生的騾,還有非洲斑馬。馬出野馬,驢出野驢。它們的共同祖先,有趾無蹄。馬的老祖宗叫始祖馬,前足四趾,後足三趾,後來統統變成三趾。

  現代馬,圓蹄,高個兒,長臉,大門牙,這是經長期進化,最後留下的長相。馬的祖先不是這副模樣,身上有條紋,大小跟狐狸差不多,整天在林子裏亂竄。這跟我們對現代馬的印象大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現代馬是生活在舊大陸,它的故鄉是歐亞草原。草原開闊,拔高了它的身材,讓它抬頭望風,視野開闊,低頭吃草,剛好夠得著。吃草的動物都一驚一乍,圓蹄才跑得快。這是在新環境下造就。

  家馬是十六世紀從歐洲傳入美洲,但它的祖先卻是美洲動物。遠在十六萬年前,它們從白令海峽,經早先連接新舊大陸的陸橋,傳入地球這一邊。傳入後,反而在美洲絕跡。

  歐亞草原在舊大陸的北部,東西橫陳。馬的傳播,先是從東到西,後是從北到南。北方的馬,毛長皮厚,耐寒;南方的馬,毛短皮薄,耐熱。研究馬的專家把馬分成冷血、溫血和熱血,這是按緯度和氣候分。

  現在,小馬不如大馬,但小馬更原始。斑馬有條紋,不入主流,但條紋恰好是本色,我們在有些馬的腿上還能見到。

  野馬被馴化

  馬的前輩是野馬,驢的前輩是野驢。家馬、家驢出現後仍有野馬、野驢。

  野馬,現在可考,據説有四種:凍原馬、森林馬、歐洲野馬、普氏野馬。這種馬,在進化譜繫上叫“真馬”。凍原馬在西伯利亞東北,早就滅絕。其他三種,森林馬、歐洲野馬在歐洲,普氏野馬在亞洲。

  司馬遷在《匈奴列傳》中提到過騊駼、驒騱。騊駼,學者推測是普氏野馬(郭郛等《中國動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99年)。驒騱,見司馬相如《上林賦》,是跟驢騾類的動物放一塊講,郭璞以為駏驉類,我看是蒙古野驢。

  野馬如何馴化成家馬,這是動物考古的大問題,現在屬於科技考古。我的朋友,袁靖和李水城,他們正在研究這個國際性課題。我向他們請教,他們説,目前證據最早是哈薩克北部波太(Botai)遺址出土的馬骨,年代在西元前3500年。馬從北美進入亞洲北部,向西擴散,是在歐亞草原被馴化。這個地點很寸,既不靠東,也不靠西,説南不太南,説北不太北,大體居中。

  波太馬的年代,現在有爭論,準不準,不敢説,但我們從下述文物看,就算晚,也不能太晚。

  2012年,不列顛博物館有個馬文物展,展出過一批與馬有關的文物。最早幾件,可以早到西元前2800-前1800年左右。烏爾標準器、Khafajeh遺址陶罐和古亞述赤鐵礦滾筒印上有四個馬頭馬腦的傢夥在拉車,車是四輪車。這四個傢夥是馬是驢不好分,圖錄説是“四頭驢”。但圖版7:古巴比倫陶范,年代為西元前2000-前1800年,圖錄終於説,陶范上的圖案是人騎馬;圖版8:古巴比倫泥版,有漢謨拉比十四年的紀年,相當西元前1779年,圖錄終於説,泥版上的圖案是人駕馬車。比這批文物晚,圖錄中還有埃及新王國時期、中巴比倫和中亞述時期的文物,年代都在西元前1000年以前。西元前1000年以後,書中有盧裏斯坦青銅器、亞述畫像石、奧克蘇斯寶藏,等等。馬被馴化,已經是明擺著的事。

  馬是隨戰爭文化傳遍全世界

  歷史上,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是共生關係,就像虎狼和馬牛羊是共生關係。遊牧民族的生存線是一條以沙漠、綠洲、戈壁、荒山和草原串連的乾旱帶,從北非、阿拉伯半島,經伊朗、阿富汗、中亞五國,到新疆和蒙古草原,逶迤一線,把舊大陸的北半分成東西兩塊,很像太極圖的陰陽魚。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多半都是傍著這條線發展。草原有如大海,航海都是順邊溜,遊牧也是。草原帝國的前沿總是貼近農耕定居點。這些財富集中、人口集中、天下最富庶的地區,好像天意安排,專等他們搶。他們每次發起攻擊,都像棄舟登岸。

  學者説,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衝擊有三次高潮,每次都影響到世界格局的改變。這話一點沒錯。

  第一次浪潮分東中西三線,情況很複雜。這三線,最引人注目是雅利安人南下。他們從南俄草原,經中亞進入伊朗、印度和阿富汗。這是家馬南下的主線。

  第二次浪潮是日耳曼從西邊對羅馬帝國入侵,匈奴從東邊對秦漢帝國入侵。秦皇漢武築長城,有如防洪的堤壩。他們不但把北方民族的衝擊波一次次擋住,還把它推向西邊。這造成中亞和歐洲的多米諾效應。羅馬帝國扛不住,終於崩潰。

  第三次浪潮是阿拉伯人北上,與基督教世界爭雄;接著是蒙古西征、突厥南下,沿呼羅珊大道,直逼小亞細亞。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全有馬的功勞。

  馬是軍事文化的符號,全世界一樣。馬是靠這種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傳遍全世界。

  征服者都是馬上取天下。歐洲人是最後一個世界征服者。他們取天下,不僅靠船,也靠馬。他們把馬傳到了全世界。

  以純血馬為中心的歷史是一部倒寫的歷史

  歷史是由征服者撰寫,倒過來撰寫。

  上述展覽,圖錄題目是《馬》,副標題是“從阿拉伯半島到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第一章講古代近東的馬,第二章講伊斯蘭世界的馬,第三章講阿拉伯半島的馬,第四章講阿拉伯馬和布倫特夫婦,第五章講現代英國的馬,最後是圖版。英國人愛馬,對馬研究甚深,令人敬佩。但圖錄展示的歷史,只是他們熟悉的歷史,用他們熟悉的方式寫,非常英國。

  英國人愛馬,愛的是純血馬。純血馬的來源是貝都因人養的阿拉伯馬,以及著名的西班牙馬。西班牙馬的來源是柏柏爾人養的柏布馬。追根究底,這些馬,不是出自北非,就是阿拉伯半島。歐洲的老鄰居和老敵人,前有近東各國,後有伊斯蘭世界。馬是用來打仗,不打不相識。英國的寶馬是伊斯蘭世界的饋贈。

  英國人征服印度、北美、澳大利亞,騎的是英國馬。西班牙人征服拉丁美洲,騎的是西班牙馬。印第安人沒見過馬,第一次見馬,十分震驚,但很快就愛開工。

  這些馬和與之沾親帶故的馬都是歐洲人征服世界的馬。他們的馬,遍佈世界賽馬場和各種與馬有關的體育活動,高大,漂亮,速度快,耐力好,的確是最好的馬。

  這樣的馬,雄踞馬史中心,就像他們筆下的所有歷史一樣。難道不應該嗎?

  我説應該。

  但我想補充一句,這樣的歷史是倒寫的歷史。純血馬後來居上,只是這部倒寫歷史的中心。

  天馬出西極,神龍不能追

  有兩種馬非常重要,書中沒有提到,這就是土庫曼的阿克哈·塔克馬(Akhal-teke)和1965年在伊朗北部發現的裏海馬(Caspian)。有學者把真馬分為四型,1型、2型是歐亞大陸北部的馬,3型、4型是歐亞大陸南部的馬。3型對應的現代馬是阿克哈·塔克馬,4型對應的現代馬是裏海馬。據説,阿拉伯·孟納齊賽馬與阿克哈·塔克馬有血緣關係,裏海馬就是阿拉伯馬的祖先。

  土庫曼的馬,歷史上非常有名,也叫馬薩蓋特馬、尼薩馬、安息馬、波斯馬、土庫曼馬。阿克哈·塔克馬,其重要性一點兒也不讓于阿拉伯馬和柏布馬。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國,幅員廣大,萬邦來朝。它的開國之君,居魯士大帝是死於馬薩蓋特人之手。我們從波斯波利斯宮殿的石刻上仍能看到,當時的寶馬是尼薩馬。尼薩在什麼地方?正在土庫曼的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安息王朝就是從尼薩崛起,現在仍是阿克哈·塔克馬的繁育中心。薩珊王朝的石刻,畫面上的國王,不是仗劍而立,就是騎在馬上;不是槍挑敵酋(安息國王),就是馬踏敵酋(羅馬皇帝)。他們騎的馬,大概也是這種馬。

  我國歷史上,漢武西征,求取大宛的汗血寶馬,寫下《天馬歌》《西極天馬歌》。“天馬出西極,神龍不能追”(元程鉅夫《趙際可天馬圖》)。這種“天馬”,眾所週知,正是土庫曼的馬。

  中亞五國,舊屬沙俄和蘇聯,落于英國人的視野之外。馬的馴化在哈薩克,天馬出自土庫曼,一南一北,代表另一系統。研究馬的歷史,離不開這條主線。(李零)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