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蒙古族的“馬文化”:草原上沒有不會騎馬的孩子

時間:2014年01月27日 09:2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4年春節就要到來,我們中國人都在歡歡喜喜地迎接農曆馬年,而近鄰蒙古國的人民也在喜迎藏曆木馬年。馬,不僅是蒙古國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他們最好的夥伴。千百年來,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對馬有著很深的眷顧之情,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馬的傳説和故事。在當今社會政治和生活當中,與馬相關的內容比比皆是,形成了蒙古國獨特的“馬文化”。

  對馬的食品開發到了極致

  馬年有句流行語“馬上有什麼”,而在蒙古國朋友眼中,馬的身上全是寶。除了皮革之外,蒙古國人對馬的食品開發可以説是到了極致。蒙古國的冬季十分寒冷,氣溫最低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冬季長達8個月,烏蘭巴托被稱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在這種嚴寒條件下,蒙古國人只有多吃肥肉才能抵禦這漫長的寒冬。而馬肉熱性大,正好成為蒙古國人過冬的上佳食品。蒙古國人對馬肉的吃法十分講究,基本吃法是煮著吃,而且是放涼了才好吃。馬腸子是蒙古國人的最愛,放鹽煮著單吃也行,在馬腸子裏面放瘦肉條,吃起來更是別有風味。馬肉餡餅在蒙古國十分受歡迎,不過餡餅不是用鍋烙出來的,而是在油裏炸出來的,樣子很像中國的合子,呈半圓狀。餡餅裏的調料很簡單,肉裏放些蔥頭、胡椒和鹽,儘管看起來調料不是很多,但是因為蒙古國的牛、羊、馬都是天然放牧的,啃食草原上的40多種草藥,肉質十分鮮美,因此餡餅吃起來還是滿口留香。

  到了夏季,正是母馬産駒的時候,牧民將馬奶放在木桶裏發酵。因為都是各家自己做的,沒有統一的好壞標準,只要在喝的時候不特別酸就是好馬奶了。蒙古國人有著自己獨特的養生經驗和方法,酸馬奶是減肥和清腸的最好飲料。經過一個冬天的飲食,蒙古國人的腸胃中積澱了大量的脂肪,夏天正是減肥的好時候,而喝馬奶則是便宜、有效的減肥良方。無論在城市,還是牧區,到處都有馬奶出售。喝馬奶成為蒙古國人的一大愛好和習慣。馬奶受歡迎,馬奶酒自然也就應運而生了。早先蒙古國人常喝馬奶酒,後來在蘇聯的影響下,城裏人開始喝伏特加了。而在牧區,馬奶酒依然是牧民們的至愛。牧民家釀的馬奶酒看上去透明中帶有一點淡黃色,喝起來滿含奶香味。

  草原上沒有不會騎馬的孩子

  蒙古馬體形矮小,沒有汗血寶馬的高貴氣質,也沒有東洋馬高大修長的身條,然而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善於奔跑。曾幾何時,成吉思汗的軍隊橫掃歐亞大陸,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擁有能徵善戰、一日千里的蒙古鐵騎。在蒙古國那達慕活動中,摔跤、賽馬和射箭是“男兒三藝”。與長時間消耗體力運動的摔跤和一輪輪選拔淘汰的射箭項目相比,賽馬更能突出馬背民族的勇氣和力量。

  蒙古式賽馬分為草地耐力跑和場地速度跑。草地耐力跑的距離一般在15到35公里之間,比賽的距離根據馬匹的年齡不同而定,先達終點為勝。俗話説,草原上沒有不會騎馬的孩子。騎手基本上都是5歲到12歲左右的孩子,別看他們年齡小,個個都是優秀的騎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比賽開場和結束,萬馬奔騰的馬蹄聲、跟跑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會場上人們的歡呼聲連成一片,奏起了草原上歡樂的交響曲。

  場地速度賽馬則是成年人的運動,能夠擁有一匹速度極快的賽馬,不僅能給你帶來人氣和財富,更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許多蒙古國的達官顯貴、商賈富人不僅擁有自己的賽馬,還有自己御用的騎手。這些重要人物往往相互叫板,在比賽中一爭高下,因而比賽異常激烈。

  蒙古國作為遊牧國家,畜牧業十分發達,因此伴隨其畜牧業方面的詞彙也是非常豐富的。單就馬的年齡來説,分為馬駒、二歲馬、三歲馬、四歲馬、五歲馬和成年馬。與漢語表達不同的是,蒙古國人並不是簡單地在馬的前面改變一下數字,而是不同的馬的年齡對應著不同的詞彙。公馬、母馬、騸馬及種馬也都有各自的表述,人們在對話中能一下子分辨出馬的年齡和性別。對於外國人來説,要想記住這些詞彙不容易,要了解一些話的本意,就更加困難了。在城市裏,蒙古國人若是想解手,就會對旁邊的人説去“零號”。在牧區,蒙古國人對上廁所表達的意思更加含蓄,稱為“出去看馬”。因為沒有公共廁所,許多人都是在離蒙古包稍遠的地方就地解決。一些剛到蒙古國的外國人,不懂得其中的含義,對草原上的事物十分好奇,還不明所以地跟在人家後面,不斷地向四週張望,嘴裏還不停地問,“馬在哪,馬在哪?”

  馬文化植根于靈魂深處

  “馬文化”不僅貫穿于蒙古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而且還有嚴肅的政治意義。蒙古國的國徽呈圓形,圓面為藍色,中間是一匹飛奔的駿馬。雖然時代在變,但馬在蒙古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未變。近年來,蒙古國拍攝的有關人與自然題材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殊榮。《流淚的母駝》曾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獲獎。近期在印度班加羅爾國際兒童電影節上,《銀合馬》再次賺足了觀眾和評委的眼淚。影片描述的是牧民巴達姆的小兒子嘎爾特出生不久就患上重病,去喇嘛那裏就醫時,喇嘛説,讓孩子到遠點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這樣,巴達姆就把孩子送到了叔父那裏。在嘎爾特6歲的時候,巴達姆的叔父去世了,嘎爾特決定回家。但是他身邊連一個夥伴都沒有,傷心地哭了。這時一隻被遺棄的銀合馬出現了,嘎爾特恢復了信心,並希望騎上它參加那達慕比賽。但當地人為一己私利,將該馬賣給了別人。而銀合馬自己最終逃離了新的主人,帶著嘎爾特向他的家鄉飛奔而去。影片將蒙古國人崇拜自然、愛護動物的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向現代的年輕人講述家的價值觀。

  正如一首歌唱道:“一匹馬兒對另一匹馬兒説,如果我最後沒有回到家鄉,請用你飛奔時的風帶我的靈魂回去。”蒙古國“馬文化”植根於民族靈魂深處。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