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市遼河美術館
太原市美術館
“偌大個瀋陽市對於瀋陽市民、公眾都沒有建立一個像樣子的美術館……”近日,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易罡公開發表微博,對瀋陽市公共美術館的建設現狀提出質疑。
這條微博在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遼寧藝術界關於公共美術館的探討。
現象:瀋陽公共美術館又少又舊 與現代藝術“格格不入”
隨著國家提倡的文化繁榮發展,對於美術館的重視程度也愈來愈高。然而瀋陽的公共美術館建設情況如何呢?
記者走訪了瀋陽市內展覽活躍的公共美術館,調查發現目前瀋陽市內大眾參與度較高的美術館有遼寧美術館、瀋陽美術館、瀋陽市朝鮮族藝術館、遼寧省群眾藝術館等。不過這些美術館的硬體條件卻相對落後。
記者了解到,遼寧美術館目前使用的展館屬上世紀60年代建成,佔地2000平方米,策展部主任李野告訴記者,遼寧美術館屬遼寧工業展覽館館區一部分,是從遼寧工業展覽館租用的,目前遼寧美術館仍然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場地。因為沒有美術館産權,所以目前也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裝修和改造。而相同級別的深圳美術館不僅佔地面積超過三萬平方米,其策展團隊就有幾十人,項目分工相對細化,而遼寧美術館展覽部僅有5人。
瀋陽美術館作為市級公共美術館,展覽面積僅有800平方米,且展館設備相對老化。瀋陽美術館在2010年至2011年進行調研顯示,全國其他城市的美術館建設遠遠超過瀋陽。成都市美術館、廣州市美術館、南京市美術館、濟南市美術館等展館面均在3萬平米以上,山西省太原市美術館展館的建設邀請到國際知名建築師設計,如今太原市美術館已經成為該地的城市名片。
瀋陽市朝鮮族文化藝術館和省群眾藝術館屬於公共綜合的藝術服務機構,除有藝術展區域以外,還有文藝教育活動等,並不屬於獨立的公共美術館。
“遼寧歷來被稱為美術大省,瀋陽又是文化中心,更應該重視文化建設,但瀋陽與同類的城市相比,在公共美術館建設方面較弱,基礎設施陳舊導致與展覽主題之間存在錯位,傳統的空間和設備,跟前衛、時尚、形式荒誕的現代藝術格格不入,打出‘現代藝術’旗號的展覽,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更不要提當代藝術了。”王易罡説。
弊端:與大型展覽失之交臂 藝術家被迫“墻外開花”
場地面積的限制以及硬體的落後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其中與大型精品展覽失之交臂最讓藝術家和策展人扼腕嘆息。
瀋陽美術館館長于晨至今還為錯過的展覽感到遺憾,“曾經義大利在中國做文藝復興巡展,東北這塊選擇在遼寧,但是對方在實地考察之後,發現我們美術展館的硬體設施不完善,作品的存放等都存在問題,最後瀋陽市美術館與這次展覽失之交臂。”
除了沒有承辦國外大型藝術展覽的能力,瀋陽還錯過了國內大型權威展覽的機會,五年一屆的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覽將於今年開展。展區分別在天津、北京、杭州、廣州、太原、武漢、福州、西安、盤錦、石家莊、嘉興等城市。其中遼寧展區“花落”盤錦遼河美術館。
記者了解到,遼河美術館由盤錦市興隆臺區政府投資8800萬元建設,美術館建築面積11331平方米,地上兩層,高12.8米,外觀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是中國第一座以清水混凝土工藝建設的美術館,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美術館,現已成為盤錦市的標誌性建築。
目前,瀋陽能舉辦大型當代藝術展的美術館只有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和遼寧博物館,但它們都不屬於瀋陽市公共美術館範疇。正在建設中的宋雨桂藝術館面積以及硬體設施比較先進,但是它的功能以及屬性政府部門尚未公開發佈。
“因為瀋陽公共美術館空間有限,很多雕塑類的作品無法有更好的空間展示,導致藝術家都去別的城市或者走出國門辦畫展,這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王易罡説。
思考:藝術家以及大眾需要“多位一體”的公共美術館
對於瀋陽公共文化建設現狀,王易罡認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美術館是重中之重,它是對外展示的窗口,所以沒有一個像樣的美術館就不能稱之為是一流的大都市。瀋陽是個富有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未來的美術館建設應結合東北文化科研、典藏、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理念,帶動和引導美術館更好地完善自身專業基礎建設,以更好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普通的藝術愛好者對於公共美術館的需求更為強烈,“一般國外藝術家的展覽,或者大型的藝術展覽,我只能去北京看,想看成規模的當代藝術展覽在瀋陽更是很難。”藝術愛好者劉欣欣告訴記者,80後的她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白領,但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我身邊有挺多朋友都喜歡藝術,一有好的展覽,我們都會組團去。”
民營美術館雖然能夠增加一些展覽平臺,但是它在功能性、學術性以及對藝術家的培養方面仍與公共美術館存在差距。魯迅美術學院董老師表示:“私人美術館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但遺憾的是,現在的平臺實在太小。”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藝術家表示:“政府部門對於美術工作的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重視程度還不夠。公益性美術機構的自身專業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亟待提高。瀋陽的公共美術館設施太陳舊,給畫家展示的空間很有限,公共美術館的硬軟體設施到了應與時俱進的時候了。”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孫楊 李瑩瑩 主任記者 王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