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敬一丹新書《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簽售:與青春對話

2017年06月05日 15:06: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貴陽6月3日電 (袁超)3日,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攜新書《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來到貴陽,與讀者分享了本書創作的初衷、過程,以及高考、青春等相關問題的見解。簽售會現場火爆,150多位讀者慕名前來聆聽分享。

  《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記述的是敬一丹與同學們作為“末代工農兵學員”的大學經歷。作者是在中國巨大的時代變遷中長大的一代人,他們不僅趕上了“文化大革命”,趕上了“上山下鄉”,趕上了“推薦上大學”,而且還趕上了改革開放。時代賦予了他們特殊的青春、特殊的使命、特殊的愛情、特殊的命運……30多年過去,他們的青春浪漫、他們的艱難跋涉、他們的成長,都在這本書中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恢復高考,改變了億萬人命運,幾代人命運。”敬一丹告訴記者,“如果説人們對於恢復高考之前的歷史不了解,那是缺少了一種參照,通過我們在書裏個人的講述為以後更年輕的人來回看的時候提供一個參照。”

  據了解,1966年,轟轟烈烈的“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把大學的殿堂砸得七零八落,高考被廢止。毛主席1968年7月21日指示:“大學還是要辦的”“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1970年,“工農兵學員”應運而生,招生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復審相結合的辦法,之後共有94萬年輕人入校學習。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持續七年的工農兵學員招生成為歷史。而1976年入學的那一屆,也就成為“末代工農兵學員”。

  在寫作編排上,按“同一時刻”“前傳”“正傳”和“後傳”“他們眼中的我們”五部分編排。“同一時刻”指的是1976年秋粉碎“四人幫”之時,不同人、不同地點面對同一重大歷史事件時各自的狀態;“前傳”,講述的是在成為同學之前他們各自的經歷,或是知青,或是工人,或是農民,他們來自城市、高原、田野……;“正傳”是“我的青春我的課”,生動地講述了他們“饑渴的心,半飽的課”,遇到文化逐漸復蘇“久旱逢甘霖”的感覺,以及票證時代“帶著糧票去實習”、“到毛主席紀念堂工地義務勞動”等獨特的生活經歷;“後傳”講述作者1978年底走出校園後,走向職業成熟的經歷,有的“教全國人民學拼音”,有的“沒讀夠,捨不得,不甘心”“50歲和年輕人一起讀博”,有的走到媒體前沿,成為業務中堅,他們應和時代脈搏,樂意在“藝術語言的滋養下優雅地老去”。

  “青春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意味著最難忘的時光,也許我們會在青春這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思索自己要什麼。”敬一丹告訴記者。在《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書中有60張手繪圖,均為1976年播音班同學李小梅所繪,她用心將那個時代的特有面貌展現得生動而傳神:“揭發批判大會”“泡腳防蚊”“鍋裏洗澡”“被窩老鼠”“深夜補褲”“排大隊買名著”……形象地再現了60年代、70年代的生活場景,令人回味青春。

  作為著名主持人、記者,敬一丹與《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經濟半小時》《一丹話題》《東方時空》等欄目相攜走過多年,讓敬一丹成為中國輿論監督史及現代公民成長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她連續15年主持《感動中國》,影響持久,深入人心,其真誠、樸素、知性的主持風格讓她贏得各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敬一丹説,我們的記憶,不僅是我們的。如果我們忘記了,如果我們不留下痕跡,以後的人們怎麼知道那些事情曾發生過?就連我們的孩子都會模模糊糊將信將疑。趁我們還沒有忘記,寫下來,留給孩子。

  敬一丹于2015年曾寫作《我遇到你》,講述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就如《我遇到你》的“前傳”般,講述了她職業生涯之前的大學生活記憶。在這兩本書中,敬一丹通過自己的視角、同學群體的視角,折射出50多年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從文革浩劫到文化復蘇,再到改革開放,再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完)

  延伸閱讀:

  全球20大人氣博物館出爐:北京故宮居首臺北故宮掉至12名

  臺北故宮展出法國奧塞美術館珍貴典藏

  網友自稱富士康員工爆料蘋果新産品:AR眼鏡可能取消

  抓狂!最美麗國度 瑞士這座小鎮禁止拍照

  印度驚現“人面牛” 被當神膜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