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息化專家對《通用規范漢字表》的公開質疑
對于語言文字界辛苦10年的成果,信息化專家提出質疑。 趙春青繪 新華社發
今年8月,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歷時10年研制的《通用規范漢字表》(以下簡稱《字表》)正式發布,這一成果被語文界稱作“我國關于漢語規范字集大成的語言文字法規”。然而,《字表》增加的200多個字是當前國家強制標準里沒有的,也是現在海量的電子設備和係統無法處理和表達的字符。盡管眾多信息化專家在5年前就不斷地對《字表》進行質疑,卻終究沒能擋住“被規范”的命運。
一封有去無回的“質疑聲明”
“沒有用的,所謂徵求意見只是走個過場。”說起這場信息化界的質疑,原中央民族大學計算機係教授許壽椿現在只有失望。
時間回溯到2009年8月25日,正值教育部就《通用規范漢字表》徵求社會意見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了一個研討會。當天的與會者很多都是漢字信息化技術方面的資深專家,許壽椿也位列其中。
“現在漢字普遍信息化了,我們看到的印刷漢字基本都出自計算機,所以最好別造新字,因為增加一個新字就得增加一個新編碼。”針對《字表》新造的類推簡化字,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王立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雖然不是信息化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李敏生和漢字研究專家蕭啟宏也認為,《字表》應與上世紀60年代漢字簡化思維一脈相承,這樣做有中斷漢字傳承的危險。
一場普普通通的研討會,卻成為信息化專家對語言文字界的公開質疑——他們擔心《字表》如果正式發布,會給電子信息化處理帶來大問題。
“任意改革漢字,使兩岸不能通用,國內外不能通用,古今不能通用。”“希望教育部收回《字表》,迅速組織專家學者,而不是只組織少數從事過和支持過文字改革工作的人,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和充分的論證。”會上,專家學者們共同簽署了一封質疑聲明,希望《字表》制定部門能夠在徵求意見期充分考慮信息化界的意見。
然而幾年時間過去了,當時在聲明上簽字的許壽椿和其他專家一樣,始終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任何反饋。
“最終還是通過了,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為心里明白所謂的徵求意見只是形式而已,意料之外是因為不敢相信這麼多專家的意見真的被忽略了。”面對正式發布的《字表》,許壽椿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