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中國行丨成功轉入“人類非遺” 古老羌年如何綻放現代活力?

2024-12-12 18:0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北京時間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轉錄成功不僅標誌著羌年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也展現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羌語稱“爾瑪吉”,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它以祭天祈福、感恩還願為主題,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相關活動通常持續三至五天。在此期間,居住在四川阿壩州汶川、理縣、茂縣,以及綿陽市北川、平武等地的羌族民眾將舉寨團聚,祭天祭祖,祈福驅穢,慶祝豐收。

  在理縣桃坪羌寨,當地的羌族老鄉至今保留著農曆十月初一做牛饃饃的習俗。

  阿壩州理縣桃坪村村民 楊術蘋:一個牛要戴一個饃饃,兩個牛,你吃我的,我吃你的。

  為了表達感謝,這一天,老人們還會用豬油把牛的角擦得亮亮的,有的還給牛挂上羌紅,帶著牛去散步。

  牛在這一天完成了一年的使命,可以自由自在,而勞累了一年的人們,在這一天也開始祈福還願,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古老的羊皮鼓舞、神秘的釋比絕技、悠揚的花兒納吉、熱鬧的羌族沙朗等輪番上演。

  2009年,羌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經過10餘年的保護與實踐,建立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從文化空間、活動實踐、傳承、傳播、研究、振興等方面給予了規劃建設。

  如今,在北川石椅羌寨,幾乎天天都像在過羌年。通過舉辦羌年慶典、羌族歌舞表演、羌繡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羌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