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用數智技術為文化傳播賦能
近年來,數智技術成為攪動世界範圍內影視創作的激流,既為中外影視創作插上想像的翅膀,也為中外影視文化交流搭建多彩的橋梁。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舉辦“文化中國與世界未來”國際學術會議,文化學者聚焦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探討如何通過數智技術提升影視文化交流效能,為未來世界影視交流互鑒注入活力。
數智技術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所謂數智技術,即數字化技術與智慧化技術的融合應用,是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基礎上,通過演算法驅動、數據賦能和智慧化決策來實現效率提升、資源優化與創新發展的技術體系。其中,人工智慧(AI)作為通用性最廣泛的關鍵技術,在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與影視産業的交織與互動中,重塑影視文化交流的傳播路徑。
比如,數智技術為中國文化題材創作注入嶄新的生命力。在數字技術賦能下,中國文化題材將奇觀化的影像呈現在海內外觀眾眼前,通過流媒體平臺、社交媒體等傳播渠道,讓傳統文化火到海外,使觀眾深刻體悟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全片2300多個鏡頭,視效鏡頭有1700多個,將神話故事原本比較難表現的場景、形象,充滿想像力地表現出來,標誌中國電影CG特效創作水準大幅提升,作品已在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獲得觀眾點讚。此外,基於影視IP的VR全感互動娛樂在世界範圍內興起,涵蓋觸覺、嗅覺、聽覺等多重感官交互技術,實現影視交流傳播從“看見”到“走進”的體驗轉變。如法國和美國團隊聯合推出的VR體驗展《消失的法老》,使用線下大空間娛樂體驗技術,展現金字塔、尼羅河等壯美風光,廣受歡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雯介紹了她和團隊製作的《擇“中”而立——AIGC創意傳播視頻》,將AIGC技術與漢字美學理念、中軸線的空間結構相結合,展示體現中華文化中關於“平衡與和諧”哲學思想的視聽影像畫面。該片在奧地利維也納市政廳展映,引發觀眾熱議,在世界舞臺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魅力。
數智技術還帶動主流影視創作的海外傳播。數字化創作提升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尤其使科幻題材的作品更具現代質感。這些作品依託全球流媒體以及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成為中外影視文化交流的嶄新樣態。如電影《流浪地球2》用2800多個視效鏡頭以及1000多個個人面部的特效鏡頭,提高了作品的視覺呈現效果,獲得海外受眾喜愛。而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網路討論、二次創作、模倣視頻等多樣化形式,讓影片所承載的中國文化跨越國界,感動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科幻題材電視劇《三體》採用真人動捕、CG渲染、VR場景、三維數字模型、Arnold燈光等技術,提升國産科幻題材影視創作水準。作品發行到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區,外國網友盛讚:“令人難以置信的好看。”可見,數智技術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影視文化的影響力。
數智時代影視文化傳播亟須破解“真實感”難題
對中外影視文化交流而言,數智技術運用是不是越多越好?專家們普遍認為,數智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虛擬場景、數字特效、動捕技術、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逐步展現其在對外傳播方面巨大的應用能力,但另一方面,技術介入的無限可能性背後,卻潛藏著多重風險與挑戰,比如“真實感”作為影視敘事的核心議題在此背景下愈發成為爭論的焦點。
“當前對AIGC傳播內容的審核力度,以及對其生成虛假資訊的防範機制,尚顯薄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甫直言。AIGC軟體在版本與性能的飛速迭代中不斷降低使用門檻,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數據濫用、惡意使用、虛假資訊等風險。由AIGC對全球性文化元素的拼貼亦引發了“文化錯位”現象,即脫離原有語境,將不同文化元素進行任意嫁接和跨文化混合,造成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被稀釋甚至消解。如2023年一段被稱為“日本街頭實景拍攝”的視頻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該視頻由AI對包括服飾、建築與人物特徵等東亞文化元素進行混合生成。這種泛文化形象,模糊了觀眾對特定文化的認知,導致文化身份的模棱兩可與歷史資訊的稀釋。
數智技術推動下的文化交流也有逐漸被一種冷峻的技術邏輯所主導的傾向。對技術屬性的過度強調,使震撼視覺和沉浸體驗取代了真實互動與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導致文化交流的“去情境化”與“淺層化”。對此,學界主張讓技術回歸“人本”的核心價值。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宜文所言:“我們已進入數字化時代,很多東西都可以模擬,但是真實真切的情感體驗永遠是最根本的。”在影像文化交流的語境中,技術的應用必須紮根于真實的情感需求與文化意義之上,以個性化、真實化的技術設計,為人際交流注入更多溫暖情感,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與情感共鳴。
越是數智時代,越需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播
數智技術正在改變影視交流格局。縱觀當前世界影視交流發展趨勢,傳播效果好、影響大的往往是既充分發揮技術賦能力量,也堅持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智鋒認為,融合化、場景化、沉浸化是數智時代影視文化發展的三大態勢。但我們在借助數智技術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技術只是手段,必須與文化深度融合,才能發揮應有的傳播效能。中外影視交流不能陷入“唯技術論”陷阱。我們既需要技術加持,同時也呼喚面對面的近距離交流。
“一次用腳步丈量的親身體驗勝過銀幕多少浮光掠影。”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在會上感慨道。她和團隊策劃實施十四年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先後邀請102個國家1100位外國青年完成1041部紀錄短片,斬獲198項國際性獎項。這一活動不僅帶來超越國界的文化交流和情感共鳴,更為即時內容在地創作與海外傳播提供新的可能,已經成為把中國與世界、中國青年與外國青年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重要橋梁紐帶。
相知無遠近,互鑒有橋梁。數智技術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技術工具,而應是跨越時空、連接心靈的橋梁,是深化人與人之間文化對話的催化劑,讓每一個文化交流的瞬間都充滿情感溫度。這樣,影視媒介方能成為數智時代塑造社會記憶與溝通人類情感的重要力量。
(作者:胡 祥 王赫璽,分別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視聽內容所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