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一件事 耄耋老人復活古曲延續經典
中新網紹興11月20日電 題:一輩子一件事 耄耋老人復活古曲延續經典
作者 項菁 鐘靚
鬥鼓、彭鼓、魚板、雙星、撲鈸、叫鑼……一支平均年齡72歲的新昌十番表演團隊時常帶著古典樂器,活躍在浙江紹興新昌縣大小舞臺上,古曲復演、曲調悠揚。
新昌十番在當地流傳了近200年曆史,原屬宮廷音樂,係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2歲的石菊林堅守初心,60餘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傳承經典。
石菊林出生於新昌縣沃洲湖畔黃壇村的十番世家,祖輩四代專注十番演奏。14歲,他師從叔父學洞簫,跟父親學二胡、口琴等。到了高中,得益於班主任是音樂教師,石菊林便系統地學習了樂理知識。
直到1960年,石菊林正式加入當地的黃壇十番班,任三弦樂手,並將工尺譜改寫成簡譜進行訓練。彼時,村組建農村文化俱樂部、文藝宣傳隊等,他都擔綱重任。為傳承十番,石菊林還自學電子打譜技術,幾易其稿,成功修訂《新昌十番》總譜及分譜。
傳承十番並非易事。1972年前後,由於興建新昌縣長詔水庫,庫區啟動移民工程,十番隊員星散四方,不少老藝人離世,古曲瀕臨失傳。
“這是我們村的文化遺産,千萬不能失傳。”接受採訪時,石菊林回憶起當時的心聲。
21世紀後,石菊林個人出資出力,置辦和製作樂器、道具,並廣招學徒。據其介紹,當時發動尚健在的八位老藝人以及老藝人後代,建起一支由老、中、青相結合的十番演奏隊。
“我組建隊伍的時候,大家的子女們也無條件參與進來。大家都覺得,傳承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提高傳統技藝,石菊林還“開門迎客”,將自己的家變成定期練習的場所,同時積極組織大家在縣城公園、社區、農村舞臺演出,使十番的受眾面越來越廣。
為了讓十番被更多人看到,石菊林還主動修繕鄉村辦公樓,建立新昌縣首家“新昌十番”展館,展出大量十番相關實物、影音資料等;通過撰寫《新昌十番生態現狀與保護》《新昌十番演奏技巧淺釋》等論文,擴大非遺傳承的維度。
“我希望把多年積累下來的資料留給下一代,也算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石菊林説。
經過老藝人的共同努力,在屬地政府的支援下,2016年,新昌十番入選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並獲得一定的政策資金扶持和更多走出去交流的機會。
越來越廣闊的舞臺,讓古老的曲藝不斷綻放光彩。除了組建隊伍、開展基礎性研究,古曲復活也很關鍵。這些年,石菊林攜手隊員共同編排了《鬧新春》《翻身道情》《鬧元宵》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節目,並鼓勵50多人參與其中。
古曲《繡球》失傳近50年,一直是石菊林心中的遺憾。
據介紹,古曲《繡球》高、中、低聲部層次分明,曾經時常出現在傳統廟會、民俗節日,是浙東民間一支難得的吹打樂合奏曲。
為復活古曲,近年來,石菊林和隊友們不斷走訪在世的老藝人,研究保存至今的演奏影像資料、收錄多首《繡球》曲譜,並製成新的曲譜。2023年,新昌全民文化大比拼開啟,石菊林聯合隊員們一起,通過多次練習和配合,將古曲《繡球》重新搬上舞臺。
不僅如此,在2024“非遺薪傳”第二屆浙江傳統音樂暨戲曲音樂新創作品展演活動期間,經過層層選拔,新昌十番攜古曲《繡球》脫穎而出。前不久,新昌十番表演隊赴寧波參加該展演,拿下優秀展演獎。
新昌十番“重振旗鼓”,也給了石菊林莫大的鼓舞。
“我充滿信心,還要把其他古曲也恢復起來。”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石菊林仍然精神抖擻,時常參與和指導年輕隊員曲藝演繹。
一輩子,一件事。石菊林坦言,他現在最關心的是新昌十番的接班人,“真心希望有責任心、熱愛十番的年輕人把燦爛的非遺好好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