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形成》考古專著:早期中華文明是“一元多支一體”格局
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華文明探源相關研究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在史學和考古學界,“夷夏東西説”“三大集團説”“中原中心説”“區係類型説”“多元一體説”“重瓣花朵式”“中國相互作用圈”等學術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考古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在其最新出版的考古研究學術專著《中華文明的形成》中提出,早期中華文明是“一元多支一體”格局,主要體現為8000多年前已出現“一元”宇宙觀,具有“多支”文化系統,6000年前形成文化上的“一體”,4000年前進入夏代初步形成政治上的“一統”。
考古專著《中華文明的形成》封面及海報。韓建業/供圖
韓建業教授近日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就《中華文明的形成》相關學術觀點進行解讀指出,早期中國共有的宇宙觀、倫理觀、歷史觀,統合形成“一元”的“敬天法祖”信仰,又分解為“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和合大同”等共同的文化基因,同時存在“多支”文化系統和多種文明起源路徑或子模式,併發展交融形成以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為主體的、以黃河中游(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多層次“一體”文化格局。
中華大地上這樣一個萌芽于8000年前、形成于6000年前的超穩定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也就是“早期中國(中華)文化圈”或稱“文化上的早期中國”,後世則發展為“文化上的中國”,並成為歷史進程中“政治上的中國”分裂時嚮往統一、統一時維護統一的重要基礎。
早期中華文明的“一元多支一體”格局,從根本上與史前中國相對獨立又廣大多樣的地理環境有關。“相對獨立”既決定了早期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一體”性,也決定了其“開放性”,使其有機會不斷吸收新鮮血液發展自身;“廣大多樣”既保證了一個偉大文明必須具備的足夠大的地理空間,也使中國文化具有“多支”系統,擁有變革的多種可能性,決定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韓建業表示,具有“一元多支一體”格局的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至今,既不同於西亞、希臘式的“城邦文明”模式,也不同於社會文化高度同質的“埃及文明”模式,而是將具有共同基礎(“一元”)的多個支系的區域文明社會統一起來形成的特殊文明,可稱為“天下文明”模式。這是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跌宕起伏仍能連續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根基所在。
古史傳説中的中華先民,遠以伏羲女媧為祖,近以軒轅黃帝為宗。韓建業認為,考古發現不斷證明,文獻記載和傳承中的“三皇五帝”時代有真實歷史背景:距今8000多年中華文明起源之初大致對應伏羲女媧時期,距今7000年至47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大致對應黃帝炎帝部族發展壯大期,距今4700年進入軒轅黃帝期,4000年前進入夏代。
他説,中華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古西亞文明是亞歐大陸三大原生文明,這幾大原生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節奏基本相同,既有諸多共性,也各有特點,彼此之間從距今五六千年以來就存在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