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地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
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劇照。
片方供圖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週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作為中宣部、廣電總局“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電視劇展播劇目,《走向大西南》鮮明的主題思想表達和獨到的藝術呈現引發關注。
該劇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廣大人民創建新中國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1949年4月20日,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由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渡江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第二、第三野戰軍在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配合下,發起渡江戰役。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蔣介石集團不甘心失敗,猥集西南進行頑抗,大西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軍事、政治較量的大戰場。中央軍委將進軍大西南的任務主要交給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二野戰軍。這支身披渡江戰役硝煙的部隊又長驅數千里挺進大西南,在賀龍率領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及其他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擊潰蔣介石苦心經營的西南防線,勝利完成了解放大西南、改造大西南和建設大西南的歷史使命,推動西南地區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該劇反映了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解放大西南、改造大西南、建設大西南的光輝業績和他們崇高的精神品格。在這個革命家的群體裏還有一批著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幹部,他們大都剛參加渡江戰役,完成接收南京、上海等城市的任務,又走進了進軍大西南的行列。這些有真實歷史原型的人物,賦予劇集厚重的歷史感。
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鄧小平長期擔任重要的大戰略區的主要負責人,以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黨內著稱。主政由戰爭轉入建設的大西南,對他也是全新的考驗。在大西南,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留下一個社會矛盾重重、匪特橫行、經濟萎縮、物資匱乏的爛攤子。劇中真實描寫了這樣的社會環境,把人物放在這樣的典型環境下加以表現,多方面刻畫鄧小平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思想品格,同時細膩地刻畫他同普通人一樣的美好情感。大西南“問題至為複雜”,他號召西南地區的黨組織和軍隊,依靠人民群眾打一場特殊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他選擇從穩定社會、改善民生入手,提出要讓西南人民都有飯吃,同劉伯承、賀龍等西南局領導同志一起,組織打好人民幣進西南之戰,穩定金融和物價,解決糧荒,並制定符合西南實際的政策措施,推動迅速恢復發展城市工商業。
在城市接收、改造工作告一個段落後,西南局將工作重點轉向農村,組織開展清匪、反霸和減租、退押、土改鬥爭,剷除農村封建勢力,變革農村生産關係。鄧小平參加領導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工作。建設大西南“交通第一”,西南局組織領導西南人民修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大西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雜居的地區,西南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消弭民族隔閡,創辦民族學校,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這些都在劇中有所呈現。
毛澤東曾將黨中央進駐北京比喻為“趕考”。鄧小平將西南局進駐重慶也比喻為“趕考”,要求幹部和部隊要克服享樂思想,過好“勝利關”。他率先垂范,常年一身舊軍服,軍帽還是經妻子卓琳縫補過的。在重慶,他一大家子同劉伯承一家擠住在一棟房子裏,搭夥做飯。鄧小平是從西南的土地上走出去的,現在率領勝利之師回到這塊土地上時,他的鄉情、親情溢於言表。他將在廣安的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妹妹接來同住,一家人布衣粗食卻充滿團聚的快樂。該劇展示了鄧小平這一時期的家庭生活,讓觀眾從中看到同普通老百姓一樣愛家、愛親人的鄧小平。
《走向大西南》專門鋪開一條故事線,描寫進軍大西南千軍萬馬中的一個特殊的年輕群體,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二野在準備進軍大西南的過程中,為解決缺少幹部的問題,從剛解放的南京、上海等地招收青年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1.7萬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西南服務團跟隨大部隊進入西南地區工作。有的人在剿匪、徵糧、土改等鬥爭中犧牲,長眠在大西南的土地上。該劇依據史料,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段,塑造了武思文和王步先、沈苛、袁振全等西南服務團幹部戰士的藝術形象,真實、生動地反映這群年輕人選擇為新中國服務併為理想和信仰奮鬥。他們的奮鬥史和人生道路,給今天的青年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啟迪。
作為一部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用富於時代特色的藝術手法拍出了歷史的厚度和質感,拍出了偉人的高度和溫度,譜寫了一部走向大西南的壯麗史詩。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