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説話丨千年青韻,雲紋映史:唐代越窯青瓷褐彩熏爐的文化解碼
越窯青瓷褐彩雲紋熏爐,1980年出土于杭州市臨安區錦北街道西墅村。此熏爐是臨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我國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珍貴文物之一。
熏爐通高66釐米,口徑40.3釐米,底徑41釐米,由蓋、爐、座三部分組合而成,通體融合了釉下褐彩、鏤刻、陰刻、模印貼塑、化粧土等多種工藝,展現了唐代越窯青瓷的燒制技藝。
熏爐的通蓋設計精巧,以陰線弦紋將分成上、中、下三組。上組鏤刻三十六個蝙蝠狀的花孔和七朵蓮花褐彩雲紋,中組和下組分別用褐彩繪六組不同形態的雲紋。雲紋至唐代演變出許多的樣式,如意雲紋就是其中之一。它在當時經常出現在香爐爐身的裝飾中,還會被做成香爐的某個部件,而蓋上的紐則像極了含苞欲放的荷花。
熏爐爐身直口,寬平折沿,筒腹平底,折沿滿繪十八組蓮花;爐身則以三周陰線為界,上下各繪五組雲紋;外緣置等距五虎首獸足,虎首露齒吊眼,額上刻“王”。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東夷文化。唐代時,多足動物香爐開始流行,獸面紋就被裝飾在多足香爐足部與爐身相連處。
熏爐底部邊緣向外微微撇出,周身鏤空了8個距離相等的壸門,壸門之間繪褐彩雲紋,如此寬的底座在唐代陶瓷裏很少見,製作和燒制的難度極大,也足以證明唐代越窯制瓷技術以及燒制技術趨於成熟。
與熏爐一起出土的瓷器、金屬器、木器、石器等多達100余件,其中還有青瓷褐彩雲紋蓋罌、青瓷褐彩雲紋油燈兩件國寶級越窯青瓷珍品。這些青瓷器以其“千峰翠色”著稱,不僅展現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也進一步印證了史籍中關於吳越國生産精美瓷器的記載。
每一件瓷器,都如同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和社會生活。臨安博物館原研究員朱曉東表示:“越窯青瓷熏爐與唐代金屬質多足爐造型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風格端正凝重,做工精湛細緻,在同類作品中的智慧創造,體現了唐代越窯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
策劃:萬方 王子暉 翁璟
執行策劃:袁晗 馬江
文案:別培輝 汪菁璐 饒心月
製作:鐘雨珈 諸葛佳緣
鳴謝:杭州市臨安區委宣傳部
臨安博物館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浙江頻道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