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流動書包”,讓書香盈滿鄉間(解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2024-08-26 10:3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清晨,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作為“流動書包”志願者,楊勇早早來到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青龍街道文化站的圖書館,將村民預約的圖書整理出來、放進包中。

  “有人在家嗎?我來送書。”楊勇身著標識明顯的志願者馬甲,他一進村,村裏人都知道今天又有書可讀了。

  村民李寧預約了一本關於樹苗嫁接技術的書,“我們村依山而建,距離最近的圖書館有13公里。過去讀書很不方便,現在就方便多了。”

  居住分散、農活忙、交通不便,村裏人以前的讀書積極性不高。在安寧市西北部的青龍街道,儘管下轄的5個村(居)委會都建有農家書屋,且擁有上萬冊藏書,卻很少有人來讀書。

  如何讓書籍被利用起來?10多年前,青龍街道文化站當時的工作人員李桂萍萌生了送書進村的想法:“村民不願意為看書跑一趟圖書館,我們就把書送到他們家裏。”

  説幹就幹,李桂萍和5名農家書屋管理員一起,用布包背起沉甸甸的書籍,走進村寨,把書分借給想讀書的村民。於是,便有了大家口口相傳的“流動書包”。

  從收到“流動書包”志願者送來的第一本書開始,李寧慢慢把讀書變成了日常習慣,開始主動向志願者預約圖書。書籍、報刊,他想看的志願者都盡力幫忙找到。

  10餘年間,“流動書包”的志願者團隊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65人,送書頻率也從每週一次提升至每週兩次。“流動書包”把“書屋”搬到田間地頭,村民們逐漸習慣在家就能方便借閱。

  為了讓村民更便捷地選擇書籍,志願者把圖書館、農家書屋的書目製成圖書清單送到村民家中。村民可根據清單填寫借閱需求。養殖戶渴望學習先進技術,村醫想要鑽研針灸知識,老年人希望了解養生之道……“流動書包”志願者每次進村送書時,都會詳細記錄村民需求,提供“訂單式”服務。

  養殖大戶楊榮華現在是“流動書包”的忠實用戶,讀了不少養殖類書籍。“以往碰到一些養殖方面的疑難雜症,只能憑自己的養殖經驗來應對。”他説,今年3月,“流動書包”志願者送來農科類書籍,“我在養殖方面學到不少東西,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去年,李桂萍退休後,楊勇接過了“流動書包”負責人的擔子。每次進村,他和志願者都會帶上村民“點單”的書籍,同時將村民們讀完的書回收、歸還。

  當地還定期開展摸底調研,根據村民需求更新購買圖書,豐富圖書種類;同時,積極協調各方資源,與雲南省圖書館簽訂協議,每年新增1000冊高品質期刊。

  村民李大爺的兒子最近剛給他買了部智慧手機。“可以用手機掃這個二維碼,就能聽到想聽的書了。”“流動書包”志願者善永興到府,向李大爺普及閱讀的新方式。村裏很多老年人在閱讀上有不少困難,“我們將圖書錄製成有聲讀物,方便他們隨時隨地‘閱讀’。”善永興説。

  如今,農家書屋不再是等著讀者到府,通過“流動書包”搭建的圖書交流平臺,讓書籍報刊“流動”起來,走進更多村民的生活。截至目前,“流動書包”志願者團隊累計開展送書服務1500余次,送出政策類、科技類、文學類等各類書籍累計達15萬冊。

  當地還借助“流動書包”推出有聲讀物、田間科技大講堂、送電影下村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多種主題的文化沙龍和讀書分享會。“‘流動書包’進村後,大家更愛讀書了。我們給大家講強農惠農政策,也更好講了。現在村民都主動跟志願者説,希望‘多帶點報刊,了解最新的政策’。”青龍街道宣傳委員戴水根説。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