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專家點評】
作者:蕭放(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教授)
七夕曬書是中國的古老傳統,東漢《四民月令》已經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東晉時期此習俗仍在流行。當時的名士郝隆生性詼諧,七夕節見富有之家都在曬紅紅綠綠的綾羅綢緞,他便在庭院日光之下袒腹而臥。人們好奇地問他在幹什麼,他説他沒啥可曬,只好曬腹中書,聊以應俗。從此,“袒腹曬書”成為七夕佳話。其實,曬書曝衣這一古老的節俗在民間世代傳承,不過一般是在農曆六月六,民諺有雲“六月六,曬紅綠”。當然,六月六與七月七往往是民間社會開展節會活動的時間,南方稻作區鄉村的節會常以六月六為起點,到七月七結束。
目前,七夕曬書曬古籍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這樣的古代節俗重回日常生活,對於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七夕曬書曬古籍,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古俗的復興與重建,其實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社會建設具有多重價值。
其一,七夕曬古籍,曬的不僅是古籍文獻,更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中國是文獻大國,從商朝甲骨文“有典有冊”開始,文字文獻有三千年曆史。歷代王朝都重視經典文獻的研究傳承,我們祖先的精神觀念、道德規訓、國家治理經驗、社會治理方式、文學與歷史的精華,以及開物創制與日常生産生活智慧無不載于典籍。這些典籍經歷了無數次戰爭與自然災難,在歲月長河的考驗中傳承至今,為今天的中國人提供了繼續前進的文化基礎與巨大的文化自信。如今,我們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將古籍文獻展陳出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歷史文化,體會古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
其二,七夕曬書,曬的不僅是書,更是當代中國人讀書愛書的熱情。這些年在文化強國戰略推動下,愛書讀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地鐵、候車室、咖啡吧等公共空間裏隨處可見讀書的場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愛讀書就是愛智慧,讀書人多了,明事理的人也會更多。充滿書卷氣的社會,是平和有序的社會。毋庸諱言,我國總體的閱讀氛圍仍有待加強,在浮躁時代沉下心來讀書的習慣還在培育階段,我們對書的感情也遠不如古人。我們要利用七夕曬書的機會將讀書的好風氣帶動起來,比如開讀書會、在微信曬書單等,形成崇尚學習、熱愛讀書的社會氛圍。
其三,七夕曬書曬古籍,曬的是傳統節俗在當代綻放出的新色彩,為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提供新鮮案例。在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用心研究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從今天的生活需要出發,從豐富的節日傳統中尋找能夠轉換與化用的節日要素,為強化我們的文化根脈意識、豐富與活躍我們的生活提供源頭活水。七夕曬書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它在七夕節中與乞巧習俗、牛郎織女相會傳説等相比並不顯著。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過去人民群眾的文化水準不高,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沒那麼強烈,因此沒有形成普遍性的節日氛圍。今天我們進入全民閱讀階段,利用傳統習俗激發全社會讀書學習的熱情,是傳統節日習俗的重建與新生。
幾年前,江西一位從事鄉村旅遊的人聯繫我,請我幫他們策劃七夕活動,我提出七夕曬家譜。家譜是村落文化特色,曬家譜對於遊客來説很新鮮,對於村民來説是加強交流認同的好機會,這樣的內外視角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合適選擇。七夕曬書傳統的新生,為我們激活傳統節日現代價值提供了鮮活案例,期盼七夕曬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項目團隊:光明網記者 張寧、廖慧、李方舟、張倩、邱曉琴、王蕾、董大正、李伯璽 光明日報記者 方莉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