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古城荊州,品味中華文明賡續千年

2024-07-12 08:26:00
來源:極目新聞
字號

  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龐正

  湖北日報記者 胡弦 李朝霞

  攝影記者 王永勝 馬鑫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

  跨越千年的荊州古城墻,留存百年商埠和工業記憶的洋碼頭;“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篇,吟咏著這座魅力古城。

  楚文化與三國文化交融,荊州,穿越千年曆史雲煙,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光芒。

  7月10日,參加“大江奔涌·沿著長江經濟帶看中國”網路主題宣傳活動的媒體代表們來到荊州,觸摸千年古城墻磚,走進百年洋碼頭,實地感受長江大保護背景下的荊州新詩篇。

  明代城墻依然堅如磐石

  走進荊州古城賓陽樓,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雕像,講述著荊州人最熟悉的三國故事。

荊州古城墻

  荊州古城墻

  《三國演義》120回故事,有72回發生在荊州。在文學作品之外,荊州的歷史更加悠久燦爛。

  1982年,荊州成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經2800餘年歲月洗禮,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祖們,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寶貴遺産。

  現在的荊州古城墻上,不少雕刻有文字,根據工匠姓名和籍貫溯源的城磚,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而在磚墻的下面,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直到今天,人們還能在荊州古城的寅賓門,找到一段用石灰糯米漿夯築而成的明代城墻,經歷500多年,至今仍然堅如磐石。

  對荊州來説,古城是不可替代的財富,但如何在保護中發展,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百姓的意願。

  2012年,荊州市政府出臺《荊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規定》;2016年12月,荊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荊州古城保護條例》;2022年12月荊州市政府出臺《荊州市中心城區歷史建築修繕管理辦法》。

  2019年,荊州正式啟動古城保護疏散工作,以古城功能疏解帶動人口疏散,目前,荊州古城內已完成疏散項目91個,其中整合調整、新建外遷、停辦收回學校11所、醫院3所、行政事業單位69家、企業8家。古城內常住人口控制在了5.1萬人左右,達到了《荊州古城保護條例》要求的“將古城常住人口控制在6萬人以內”的目標。

  一批批外遷疏散項目為古城文旅産業發展騰退空間,旅遊文創、民宿民俗、特色餐飲等業態的引入,讓老街區成為新網紅、老街坊趕上新潮流。

  “荊小楚”讓文物更加鮮活起來

  虎座鳥架鼓、越王劍、吳王闔閭戈……走進荊州博物館,一件件鎮館之寶吸引了眾多觀眾。不過現在吸引觀眾的,還有一位虛擬解説員“荊小楚”。只要微信掃碼,這位穿著廣袖細腰的楚國傳統服飾,笑容甜美的解説員,就會陪著遊客介紹博物館內的展品。觀眾既可以選擇讓“荊小楚”為你設計線路,讓“她”帶你看展品,也可以選擇自由行,走到哪個展品跟前,“荊小楚”就會介紹它的來歷。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小楚”是今年5月18日“博物館日”才“上崗”的,作為荊州博物館精心推出的主題IP形象,她長相甜美、表情靈動、能歌善舞、博古通今,整體形象設計可以説從頭到腳都充滿了荊楚文化元素:發飾設計參考“虎座鳳鳥懸鼓”造型,服飾設計參考“龍鳳虎紋修羅”,身挂玉飾參考“神人操龍形玉佩”,這都是在荊楚大地上出土的楚文化代表文物和標誌性文化符號,整個IP形象充滿活力、端莊大氣,體現荊楚文化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據了解,荊州博物館將圍繞“荊小楚”,進一步做好博物館的宣傳,開發與之相關的IP動漫文創産品。

  荊州出土楚簡發現了最早的“乘法口訣”

  你能否想像,明朝時期也有類似今天的“繪本”讀物?在荊州張居正故居,一件特殊的展品,吸引了不少遊客。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故居

  這部“繪本”的正式名稱叫《帝鑒圖説》,這是當時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為只有10歲的萬曆皇帝量身定制的教科書。這部書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既講述歷代帝王勵精圖治的故事,也講述那些倒行逆施的“反面典型”,以教育年幼的皇帝如何做人,如何管理國家。張居正考慮到皇帝年紀還小,除了選擇的故事道理比較通俗易懂外,每篇故事還會讓宮廷畫師配上插畫,更加惟妙惟肖。這部書深得萬曆皇帝的喜愛,後來這部書還流傳海外,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荊州歷史悠久,文旅資源得天獨厚,隨著不斷推陳出新,荊州文旅也越來越有魅力。

  2023年,荊州秦家咀楚簡的發掘,讓荊州再次引起眾多關注。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介紹,這次楚簡發掘,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乘法口訣”,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中期,楚國的簡牘上就留下了這樣的記錄:“三七二十又一,四七二十又八,五七三十又五”。楊開勇説,目前這批竹簡還在做進一步的保存和修復工作,將來遊客也有望在荊州博物館看到它的複製品,感受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