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流量密碼”
在四川盆地有一個古老的文明遺址——三星堆,它以其獨特的考古發現,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更向世界展示了古蜀文明的輝煌。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文物的“重生”離不開科技的助力,更離不開文物工作者的匠心和創新精神。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6月8日)來臨之際,本報記者來到位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探尋三星堆持續火爆的原因。
“這只3200年前的陶豬被很多網友稱為‘憤怒的小鳥’,也有人説像小豬佩奇。”6月1日,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一名講解員向圍觀的小朋友們介紹。當日是兒童節,眾多小遊客涌動在各個展廳,被各種大大小小的出土文物所驚嘆。
據三星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文語婷介紹,兒童節當天,場館參觀量約1.8萬人次,接近飽和,“即便在平時,這裡的遊客也很多”。今年以來,博物館日均參觀量達1.5萬人次。
跟隨遊客隊伍在新館中參觀,仿佛置身於一個奇幻世界。在三星堆博物館眾多精美的器物中,一號青銅神樹最為引人注目。它高396釐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青銅文物,也被譽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最初發現時,這棵神樹只是200多塊青銅碎片。為了讓破碎的神樹站起來,恢復3000年前的風采,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郭漢中前後耗費5年時間,在傳統的錫焊法之外自研了鉚接、灌注等技法,通過日復一日地拼接、摸索,神樹的形象才漸漸浮現。
“這個燈上面有放大鏡,可以從上面觀察青銅器上的縫隙有沒有修好。”6月3日,郭漢中在修復完一件破損青銅文物後仔細檢查。郭漢中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已經40年,曾當選“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如今,56歲的他仍帶著眾多徒弟堅守一線。
如果説三星堆的“重生”靠的是匠心,那麼三星堆如今的火爆靠的則是持續的創新。從博物館的數字化展示到文創産品的多樣化開發,創新精神貫穿于三星堆文化的傳播全過程。
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參觀者在博物館內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文創産品則將三星堆元素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把文創元素融入首飾、書籍、文具、紀念品等産品中,使得古蜀文明以更加生動和親民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也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這一古老文明,實現了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三星堆文物的主題展覽前不久在上海剛辦完,之後還會在北京、重慶、湖北等地舉行。我們的文創生産基地在國內有數百處,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文語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