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這座民間博物館,藏著江南庭院的“烏托邦”
中新網臺州2月20日電(傅飛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大學》的開篇首句,是浙江臺州臨海市于至樓庭院藝術博物館(下稱:于至樓)創始人章海威心目中的警句,其不僅成為這座民間博物館的命名出處,也體現了他對于江南庭院藝術保護和研究的期望——處于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
水波蕩漾的荷花池、雕梁畫棟的長廊、獨具韻味的合院天井共同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走進于至樓,明清時期的江南庭院器物有序分布,一個關于文化傳承的夢想悄然“綻放”。
“最初的時候,收藏家具只是我的個人愛好。2011年,我輾轉金華、麗水等地,開始收藏古建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對于中式庭院的學術性研究以及收藏保護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所以就竭盡所能,一件一件收集起來。”章海威近日受訪時說。
如今,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于至樓擁有2000多件相關藏品,均為唐代以來的庭院藝術構件,包括石雕、木雕、民居等,其中石雕藝術,反映了中國江南庭院藝術的風貌。
章海威介紹說,目前,于至樓里的藏品共耗資7000余萬元,免費向市民遊客開放,每年大概可吸引2000多名參觀者,“接下來,我們會在宣傳上多做文章,比如打響‘江南庭院’這樣一個品牌,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參觀打卡,更好地傳播庭院文化。”
不同于尋常的博物館,于至樓里,價值不菲的藏品沒有設置圍欄、保護罩,也沒有“禁止觸摸”的標識。當手掌摩挲著來自數百年前的器物,人們倣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人在自家庭院中的日常生活。
“院子是生活的載體,也是城市的符號。”章海威認為,石雕不屬于易碎品,讓它與流動的空氣相接觸,更能起到保護作用。“欣賞這些古老的藝術品,就是需要能近觀、能觸摸,才會更清晰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今年41歲的章海威已經把傳承、弘揚江南庭院文化視作長遠追逐的事業。他表示,2024年上半年,他們會聯係相關專家學者,梳理江南庭院的資料並結集成書,也期待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進來,共同打造庭院文化的“烏托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