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為戲曲傳播創造新路徑
近年來,青年演員走進直播間,打開了戲曲傳播的新局面。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已有231種戲曲在抖音開通直播;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間,抖音戲曲類主播收入同比增長232%,在已經開通直播的戲曲中,73.6%的戲曲種類獲得過打賞。戲曲演員在直播間連麥PK,收穫觀眾打賞,成為戲曲行業新現象。
近日,武漢大學發佈《直播PK、打賞與戲曲傳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認為,直播PK、打賞源自戲曲藝術悠久的“鬥戲”傳統、“纏頭”習俗,這種觀、演及時互相反饋的模式,還原了戲曲表演與觀眾的互動方式,是戲曲創作體察觀眾審美習慣的體現,有助於戲曲藝術開闢新舞臺,吸引年輕觀眾,增加市場化收入。
“PK源自戲曲“鬥戲”傳統,是市場競爭的一種形式,自唐至今。”武漢大學教授、中國戲曲學會顧問鄭傳寅介紹,不同劇種、行當的戲曲演員直播PK,互相切磋技藝、提高藝術水準,觀眾評定高下並送出點讚、鮮花、打賞,重現了傳統節日圍觀“擂臺戲”的熱鬧景象。演員以PK為比拼擂臺,增加與同行交流的機會,激發從業積極性,促進戲曲行業培養“生力軍”。
“直播PK,是演員和觀眾都能參與的視聽盛宴。”在北京京劇院言派老生、國家二級演員王寧看來,打賞是粉絲的“戲票”,更代表著觀眾對傳統文化的支援和對演員的認可。現在,王寧每週都會在抖音開設京劇教學直播課,帶著粉絲逐字逐句學習京劇唱段,並與粉絲一對一連線指導糾正。“目前直播間裏已經有100多位粉絲都會唱《讓徐州》了。”王寧説。
抖音戲曲主播劉書含已經學習戲曲12年,她在《報告》發佈會現場分享了自己借助抖音平臺傳播戲曲文化的經歷和感受:“從一開始的粉絲基數很少,到後來收穫大量粉絲,一條視頻的瀏覽量能達到1100萬,我越來越有信心去更新視頻,打開直播與粉絲們互動。”劉書含先後與崑曲、豫劇等同行連麥PK,她認為直播PK不僅可以向觀眾展示不同戲曲門類的藝術特點,還能讓演員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和反饋,以提升自身技藝。
《報告》評價,打賞是“纏頭”習俗在直播時代的表現形式。觀眾為演出打賞,發源於唐代的戲曲“纏頭”習俗。“纏頭”既包含票價,也包含觀眾向演員、戲班贈送的禮物。直播打賞這種“先觀看後付費”的模式,是觀眾對戲曲表演共情、欣賞心理的外顯化。為藝術付費成為戲曲觀看者的一種主動選擇,更是對傳統藝術傳承者的肯定和鼓勵,是順應大眾消費心理的藝術付費方式,更符合廣大觀眾的心願。
“傳統不是沒有生命力,而是缺乏一個數字化連接的場域。”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肖珺認為,直播PK、打賞的互動方式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行道路。青年演員在新的展演空間高頻次、高品質演出,不僅解決了戲曲演員自身的發展問題,還為傳統戲曲培養了大批愛好者和忠實粉絲。這種能夠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傳播創新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