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煌英雄》金雞定檔12月22日 大唐血性歷史詮釋唐魂不滅
台灣網廈門11月8日訊(記者 鬱誠)11月4日,由曹盾執導、馬伯庸編劇、張苗擔任出品人兼總製片人的古裝動作傳奇電影《敦煌英雄》在金雞電影市場召開“唐魂不滅,歸義孤忠”主題發佈會。出品人兼總製片人張苗現場揭曉影片檔期,正式官宣12月22日全國上映。
電影《敦煌英雄》眾主演手持關鍵詞卷軸亮相發佈會。(台灣網記者 鬱誠 攝)
現場驚喜發佈的一橫一豎兩張定檔海報中,老唐軍的“白頭兵”們與“歸唐小分隊”的一群少年英雄悉數亮相。出品人兼總製片人張苗表示,此次在金雞電影節與演員們再次相見,立刻就回憶起了那些為了《敦煌英雄》共同奮鬥的時光。為熱愛奔赴,永不熄滅的生命熱情,既是北京精彩“中國少年宇宙”系列想向觀眾傳遞的“少年之力”,也是持之以恒的創作動力。而手持關鍵詞卷軸驚喜亮相的領銜主演章宇、呂涼,主演蔡鷺、趙蘊卓、高至霆,也同樣懷揣對電影和創作的熱愛,與大家分享了各自的角色和在創作中産生的感悟。
《敦煌英雄》發佈會現場公佈的“唐土當歸”橫版海報。(台灣網 發)
飾演狼鷂子的章宇透露,因為一份“歸屬”感,沙州與長安仍彼此連接,他渴望“回家”,沙州也勢必要回到大唐的懷抱。飾演反派任恐熱的呂涼現場表示,非常有幸參與這部很有“份量”的品質之作。為給觀眾呈現一個有“份量”的形象,他每天花3小時化增重的特效粧,以展現十足的壓迫感。蔡鷺提到,家是他所飾演的諾次的軟肋,同時也是他的鎧甲,只有守護好大家奮力“歸家”的共同心願,才能真正地守護好自己的小家。飾演張月牙的趙蘊卓則表示,“巾幗不讓鬚眉,誓要在戰場上證明自己”。高至霆飾演的曹尚真是為了“歸家”而努力的普通沙州百姓的縮影,他説:“回家、回大唐就是每一個沙州百姓最樸素的願望,也是民心所向。”每位演員現場的真誠講述,都傳達齣電影中角色們“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的濃厚信念與決心。
敦煌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顆明珠,除珍貴的壁畫和典籍外,更承載著彰顯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動人故事。電影《敦煌英雄》作為國內首部聚焦“敦煌故事”的古裝動作傳奇商業大片,以鐫刻在敦煌莫高窟晚唐156窟上的張議潮的故事為背景,讓“歸義軍”的熱血往事在大銀幕上首度顯現。
在發佈會後的主題對談中,張苗動情地分享拍攝初心:當看到我們輝煌燦爛的敦煌歷史被日本導演拍攝成電影后,更加堅定璀璨的中華文化和堅韌不拔的中國英雄,一定要以中國自己的方式被講述、展現給全世界。對於張苗和主創團隊懷揣如此信念,努力四載精心打造的電影作品,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給出了高度評價,稱“觀眾會通過這部電影對敦煌的歷史、文化,以及它與中華民族的血脈關係,産生更多的認識。”敦煌文化研究員鐘浩也同樣認為,這部電影會讓更多人了解繼而愛上敦煌,並笑言“期待電影能夠為已經火爆的敦煌旅遊,再添一把火”。
以研究“唐史”著稱的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于賡哲教授則盛讚了電影勇於選擇“歸義軍”這樣相對冷門,但非常值得推廣的歷史題材作為素材。他認為,歸義軍的精神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它是一種向心力,同時代表一種堅韌、代表著一種勇敢。“歸家”不僅代表著一種唐人的精神,也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正是電影在表達和傳遞的核心之一。“(選擇這樣的題材拍攝)是讓中華民族原有的這種血性再度輝煌,再度回歸。”
《敦煌英雄》發佈會上主創及專家學者合影。(台灣網記者 鬱誠 攝)
活動的最後,張苗以一句“歸義英雄今何在,東南西北無鄉愁”為發佈會做出了總結。“唐魂不滅”的歸義英雄氣節,直至如今仍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之根脈所在。對於當下,同心共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偉大夢想和共同願望。
聚集了章宇、竇驍、呂涼、蔡鷺、趙蘊卓、高至霆、余皚磊、張藝凡、雷佳音、朱亞文、李光潔等實力派陣容的年末鉅制《敦煌英雄》,作為北京精彩“中國少年宇宙”系列繼《雄獅少年》之後的首部真人電影,秉持著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時代精神的創作初心,彰顯著“中國少年”勇於擔當大義的果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