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掀起“詩詞熱” 且以詩意共遠方
新華社武漢9月30日電(記者吳植 熊琦)美食街樹梢挂滿詩詞燈飾、景區臺階寫滿千古名句、唐詩屏風成為熱門打卡點……這個假期,一場“詩歌熱”正在江城武漢悄然興起。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9月29日中秋節當晚,武漢司門口黃鶴樓地鐵站的C出口人頭攢動。由這個夜賞黃鶴樓“最佳拍攝機位”抬眼望去,青瓦朱墻之上,寫著李白千古名句的燈光裝置流光溢彩,與遠處蛇山之上、燈火璀璨的黃鶴樓交相輝映,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碰撞而生的奇景引得遊人紛紛駐足、留影。
“今天慕名而來,一種仿佛穿越千年的詩情畫意涌上心頭。”點亮華燈的黃鶴樓畔,來自安徽的遊客吳茜對記者説,詩詞中的精神力量觸動人心,它根植於民族的血脈與記憶,依然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歷史上,水陸交通發達的武昌城曾充滿詩意,李白、崔顥、白居易、陸游等文化名人在此留下千古名篇。隨著一批圍繞黃鶴樓和古詩詞展開的影視作品、網路視頻、文藝活動線上上、線下成為熱門,一股更勝以往的“詩詞熱”在這裡流行開來。
節日期間,在武漢黃鶴樓錄製的抖音中秋登樓夜晚會節目正式播出,呈現了一場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演繹唐詩的文化盛宴。“我們處在一個網際網路文化興起的時代。”詩人西川説,跨越千年時光,從古人與今人的相同與不同,讀者能更進一步理解和觀照當下。
復旦大學駱玉明教授説,不同年齡的人群對唐詩的偏好,都有各自的代表性,但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已經形成潮流。如今,乘著“詩詞熱”的“東風”,武漢正將詩詞和裝飾、舞劇表演等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品類多樣的文旅産品,完成旅遊市場的提檔升級。
在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街李家鋪,幾名“李白”扮相的演員穿行遊園,不時和遊客切磋唐詩和古典詩詞;身著唐裝的模特們衣袂飄飄、雲鬢輕挽,讓遊客沉浸式地感受大唐盛世……
步入武漢市東湖風景區的“碧潭觀魚”景點,九曲回廊平臺上,長6米、高3米的巨型“平湖秋月”綵燈造型率先映入眼簾;漫步向前,一鉤彎月布景即刻將人帶入嫦娥玉兔相伴的廣寒宮……遊客們或穿著漢服拍照打卡,或吟詩作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歡度佳節氛圍濃郁。
“丹桂飄香,天朗氣清,在東湖畔揮毫潑墨、品茗閒坐,過一個‘文藝’中秋節。”遊客劉雅琴説。
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説,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近年古詩詞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熱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後,便慕名來到詩詞中的名勝古跡遊玩打卡,旅遊市場從“看風景”轉向“品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攜程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目的地為武漢的整體旅遊預訂人次同比去年增長613%,較2019年同比增長355%,武漢再次成為假日旅遊熱點城市。
武漢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詩詞為媒介的文旅融合正呈現勃勃生機。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文旅融合産品在武漢落地,傳統文化的魅力必將進一步彰顯,吸引更多遊客來此邂逅“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