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與城市相融合共成長
上海書展緊鑼密鼓衝刺布展 本版攝影 記者 王凱
“作為一個作家,得寫書,而且一直寫書,這就是我最主要的創作原因和動機。”曾經參加過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活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奈保爾説。作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辦文化盛會,尤其是彰顯城市形象的書展,是我們的精神版圖。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後天啟動,但預熱活動已經次第展開,愛書人都期待將持續到22日的書香一週。
16日當天的兩台重頭戲,昭示著我們思想版圖的輪廓。一是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代表國內學術文化界最新成就和一流水準的“泱泱大國,皇皇巨觀——中華經典文獻世紀精品展”,二是以“敘事共同體”為主題的國際文學周。在國內書展上,無論是使用語言的文學、運用肢體的戲劇、鏡頭構築的影視,還是層層闖關的遊戲和情節,終究是從各種文藝形式下生長出來的敘事。敘事形成的共同體,綻放出各類精神産品,服務於讀者、觀眾、玩家……正如花開數朵,各表一枝般同根但多元。
彼此滋養 共同成長
上海書展的國際文學周,與思南讀書會是同根,彼此滋養,共同成長。今年思南讀書會舉辦到第10年,上海書展舉辦到明年將是第20屆。10年前,當時的出版局與黃浦區委宣傳部期望“全民閱讀”不僅是全民還是全年,甚至全域——物理空間可以定格在思南公館,但精神世界可以拓展到全方位、各形式。於是,出版局出資金且攜手出版社;市作協邀請作家、列出書目;黃浦區落實了思南公館的場地和配套保安服務以及少量資金,默契搭配。2013年8月起,每週六邀約200名市民在思南公館的洋房客廳裏與作家一起閱讀、悅讀。第一位受邀作家是王安憶,最有威望的是已故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埃斯普馬克。“思南文學之家”出自莫言手書。如今,當年思南讀書會的核心策劃人孫甘露和李偉長,新近獲得大豐收——作家孫甘露最新小説《千里江山圖》在李偉長擔任副社長的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日前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因而,8月19日,他倆又回歸書展,邀請讀者來談《千里江山圖》。
綿延上海 輻射全國
作協是書展在創作領域的發動機。除了市作協之外,中國作協引領的“行進的風景——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作品聯展”推薦活動,也囊括了文學高原上的高峰。16日啟動後,將迎來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陸天明《沿途》,還有另一位新晉茅盾文學獎得主楊志軍及其獲獎作品《雪山大地》等7場作品分享會。該計劃還衍生出2個子項。一個是“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當今品質劇目的源頭往往是作家,例如同樣新晉茅獎作家東西的《迴響》,就曾被導演馮小剛拍攝成電視劇;另一個是“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旨在更好地發揮文學在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獨特作用。這兩個子項目的內核,又與本屆以“敘事共同體”為主題的國際文學周,異曲同工。據悉,此次書展還吸引了中國出版集團、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20多家全國重點出版集團,以及磨鐵、讀客、果麥、新經典等十余家優秀民營出版機構參與。
線上同步 跨界融合
書展是作家、名家的舞臺,也是市民讀者的觀眾席。高品質的閱讀活動是上海書展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支柱,也是上海城市閱讀舞臺上的品質“節目”。今年850場活動中,還有特色分會場活動142項,讓書香不僅在上海整個城市綿延,還輻射至長三角乃至延伸到福建三明,于17日至20日在這裡開設分會場,滬版精品圖書還將落地福建。世紀出版集團12家出版社送到三明的圖書就有2000余種,近6640冊。第十四屆“讀者大會”暨“書香中國”上海閱讀論壇,此番也首次移師上海書展。大會邀請葛劍雄、羅平漢、許宏等名家,以訪談和演講形式,與千名觀眾分享閱讀經驗和人生感悟。
書展活動形式也從讀書互動,發展為跨界融合。文化出版社《春山可望》遊園會暨七夕詩詞雅集將在混知書店舉行,朵雲書店則會推齣戲劇工作坊,科技出版社還在科學訓練營優秀學員頒獎儀式上同時舉行新書出版啟動儀式……數字化,更是讓書籍的傳播、知識的分享、思想的碰撞、交易的達成,能夠惠及無法親臨現場的書迷。22項線上活動,包括世紀好書專場直播、世紀講書團還推出講書人專場、“今夜我們讀好書”系列則契合了喜愛夜讀的人們。有些源於文學又廣于文學的內容甚至適合所有人,例如熊月之領銜的“大上海的魅力何在——《魔都上海的魔力與魔性》新書訪談”,也可期待線上直播。
本報記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