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充滿愛與希望的戲劇之旅
作者:劉 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以“點亮童心 塑造未來”為主題的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戲劇展演6月8日在四川南充閉幕。來自全國27個省(區、市)的34個劇目參加演出,其中大型劇目12部、組臺劇目22部,涵蓋話劇、音樂劇、舞劇、戲曲、木偶劇、皮影戲、雜技、魔術等藝術門類,既有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寓教于樂的民間傳説、童話、神話故事,也有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革命題材作品,還有反映當代少年兒童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現實題材作品。
《今天我是升旗手》劇照
用鮮活的藝術形象感染孩子
藝術以形象取勝,經典的藝術形象會成為一個時代藝術的重要標識。作為以孩子為主要受眾的兒童劇,尤其要以鮮活的藝術形象去吸引人、感染人。
在這方面,本次展演的很多作品都非常具有説服力。比如,以川北大木偶的形式演繹“鯉魚跳龍門”民間傳説的《龍門傳説》,講述了金鯉郎不畏艱險尋斧劈山為民造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金鯉郎、龍王、桑姑、二娃子等藝術形象。劇中木偶身形高大,酷似真人,五官靈動,四肢靈活,不但模擬人的動作,還能表現角色的感情,給孩子們帶來藝術欣賞的樂趣。還有講述“黃鼠狼想偷吃天鵝蛋,鴨媽媽拼命保護天鵝蛋”故事的《命大福大的蛋寶寶》,成功塑造出鴨媽媽、癩蛤蟆、黃鼠狼、醜小鴨等藝術形象,用對比手法寫出動物世界的真情與真愛,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成功的藝術形象,既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所以,人們總是能夠從經典的藝術形象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孫小聖大鬧天宮》中的孫小聖就是現實中很多中國孩子的真實寫照。作品中,孫小聖崇拜孫大聖(孫悟空),但他的媽媽希望他只管學習,學校的其他活動都不要參加。作為“學霸”的孫小聖,競選少先隊大隊委時,得票慘澹,很是苦惱。為了幫助他,張老師邀請他參加西遊景區遊覽活動,讓他扮演孫大聖。可他嫌辛苦,跟同學發脾氣,推倒了蟠桃樹。孫大聖(孫悟空)現身對他説:“你的一切行為都在敗壞我的名譽。”孫小聖由此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改變和成長。《孫小聖大鬧天宮》採用“穿越”手法,讓孩子們既看到神話故事中的孫大聖,又看到現實中自己的“影子”孫小聖。大聖小聖兩個形象,互相映照,形成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少年英雄·王二小》劇照
用藝術反映孩子們的生活
藝術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兒童劇是演給孩子看的,描寫孩子的生活、抒發孩子的情感、塑造孩子的形像是兒童劇創作永恒不變的宗旨。
孩子的生活是繽紛多彩的,這決定了對孩子生活的書寫不可能採用一種方式。從內容看,本次展演的兒童劇,既有展現活潑、緊張、歡快校園生活的《今天我是升旗手》,也有描寫邊遠山區留守兒童生活的《那山有片粉色的雲》,還有記錄孩子們成長過程的《大栓的小尾巴》《沒有角的小犀牛》,不僅讓孩子們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也讓成人可以借此了解當下孩子的所思所想。
值得一提的是,《小溜溜溜了》不僅寫孩子的生活,更引發觀眾對當下親子關係的思考。《小溜溜溜了》中,小溜溜常常見不到工作忙碌的爸爸,於是他突發奇想,給自己“貼”上一張郵票,讓郵遞員把他郵寄出去,去找爸爸,由此展開一段妙趣橫生的奇幻故事。該劇構思非常奇妙,以兒童劇的方式,揭示出當下不少父母對孩子陪伴太少的現實,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時代在發展,孩子們在成長。如何講好時代發展中的新故事,反映孩子們不斷變化的新生活,是兒童劇創作面臨的新課題。此前出現的《青春跑道》《檸檬黃的味道》敢於突破題材禁區,描寫初高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寫得非常陽光,不僅沒有産生任何負面影響,而且為學生正確處理“早戀”問題提供引導,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這次展演,《一天零一夜》講述了“科研二代”少年亮亮為了給自己製造的機器人“燃威威”尋找到世界上最厲害的晶片,與寵物夥伴龍仔、機器人圓小圓一起上天下海闖關冒險,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和挑戰,終於集齊了“智”“仁”“愛”三枚子晶片,最終合成一枚“中國芯”的故事。在冒險實踐中,亮亮逐漸懂得發展科技的真諦以及成長的意義。作品將兒童劇的題材從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紅色故事拓展到高科技領域,雖然具有科幻色彩,但十分貼合當下的時代主題,也有利於激發孩子們對高科技的興趣。
《一天零一夜》劇照
在孩子心田播下紅色種子
兒童劇區別於其他戲劇的最大特點是,除了具有娛樂功能,更具有教育功能。甚至可以説,教育是兒童劇的首要功能。當然,這裡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生硬説教,而是循循善誘、寓教于樂的啟發和引導。
少年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滋養。在少兒教育中,有效融入紅色文化,可以幫助少年兒童係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本次展演,就有不少紅色題材兒童劇作品,如《少年英雄·王二小》《少共國際師》《長征路上小紅軍》《大豆謠》《巨人計劃之信仰》《戴“星星”的孩子》《報童》《遇見星海》。
《少年英雄·王二小》講述王二小的英雄事跡,讓今天的孩子看到了榜樣的力量;《少共國際師》講述劉小六等人從小心向革命,從少年兒童成長為“小紅軍”的動人故事;《長征路上小紅軍》記錄了小紅軍在長征路上的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炊事班長省下糧食給傷病員吃,自己卻餓死了;《大豆謠》講述了一個“活著的小蘿蔔頭”的故事;《巨人計劃之信仰》再現音樂家田漢少時積極參加學生軍報效祖國的故事……這些作品正面再現了革命先輩少時的志氣和骨氣,有利於今天的孩子了解和學習紅色歷史。
如果説上述作品側重於對紅色歷史的直觀再現,那麼《戴“星星”的孩子》《遇見星海》《報童》等作品則通過發掘革命故事中的現代意義,引發孩子對成長的思考,從而讓孩子對紅色故事産生共情。
《遇見星海》將革命歷史題材與藝術創作有機結合起來,講述了五個孩子在學習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成長故事。《報童》描寫了新華日報社的一群報童在抗戰歲月中快速成長的故事。“成長”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成長”也是劇中主人公與當下孩子的共同經歷。有了“成長”作橋,今天的孩子與革命戰爭年代的孩子,也就有了對話與共情的基礎。
《戴“星星”的孩子》更是把這一基礎構建得更為堅實。它通過描寫抗戰時期孩子劇團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形象——聰明任性的星豆、憨厚的狗墩、秀氣乖巧的柳蔭、淘氣的小快板、愛吃零食的胖丫。他們爭強好勝,互不服氣,可是一旦遇到困難又如兄弟姐妹一樣親近……除了時空環境不同,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甚至缺點與今天的孩子並無二致,這深深地觸動了現場的孩子們,讓他們更容易走近劇中人物,並將自己的行為與劇中人物的行為進行對比,從而找到成長的坐標。
藝術作品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本屆展演,除了紮實的內容讓人印象深刻,新穎的藝術形式也給觀眾帶來了審美的愉悅。《鐵窗蝴蝶》用提線木偶演出,讓觀眾獲得了一種新鮮的美感;《九色鹿》用皮影的形式講述傳奇故事,清新而又自然;《我可是特暴龍》用大人偶演出,産生了奇特的效果;《哪吒鬧海新傳》融入傳統戲曲元素,以武術散打、翻跟鬥、踢花槍、紅綢舞等表現劇中內容,讓老故事産生全新的審美意境。
這些劇目的創作實踐表明,只有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才能創作出具有審美意蘊的舞臺藝術精品。從這個意義上説,本屆兒童戲劇展演展示出新時代兒童戲劇創作的時代精神、教育意義和審美價值,成功帶領少年兒童走進了色彩斑斕的戲劇世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引領作用。
(本文圖片均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