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看國寶、讀歷史
【著書者說】
帶孩子去看國寶、讀歷史
——《博物館里的漢字》成書記
作者:沅 汰(歷史作家、《博物館里的漢字》著者)
編者按
走進博物館是孩子學習歷史、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補充和深化。六一兒童節,《光明悅讀》邀請《博物館里的漢字》一書的作者沅汰老師,帶著大家走進一座“紙上博物館”,從漢字開始認識文物,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說,這本書是給熱愛博物館的孩子,也是給每一個熱愛博物館的大人。
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及銘文 圖片選自《博物館里的漢字》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精華的儲藏室,是天然的學習空間——“每一道紋飾都是一次文明的觸碰,每一個標本都是一個不朽的奇跡,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走進博物館成了孩子學習歷史、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補充和深化。不論孩子走進哪一座博物館,好奇心是共通的,但他們能感受到多大的“博物館力量”也確確實實需要一定的引導。
因為在博物館見到了許多感動我的孩子——他們那麼想了解,那麼想親近,但需要一些專業的幫助——所以我萌發了寫一本關于“博物館”的書的衝動。《博物館里的漢字》這本書是給熱愛博物館的孩子看的,也是給每一個熱愛博物館的大人看的。我們從國寶里看歷史,在漢字里尋文明,通過“書”這座“紙上博物館”讓孩子們和博物館交朋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家長、教師和孩子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孩子的滋養作用。
■■我們的孩子在博物館需要幫助
經常去博物館就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了博物館。這些孩子給人很大的驚喜:我們的孩子是有求知欲的,他們會為了自己的求知欲,積極、主動而認真地在博物館的展廳里探索。
有一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幾個孩子,每個人手里拿一本書,一邊對照書一邊找文物,特別認真地一件一件看過去。當看到半坡人面魚紋盆的時候,幾個孩子特別驚喜。孩子們注意到了展廳里的安靜環境,怕影響別人,才沒有雀躍起來,但都很認真地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了記錄。這些孩子剛上初一,他們手里拿的是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這本書是初中一年級孩子在步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正式開始學習歷史課用的課本,講述的歷史跨度,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直立人一直講到魏晉南北朝。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在這本書里有多得超乎想象的文物,囊括了古人的衣食住行、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每個熱愛博物館的人必定要去的地方,這里有一個常設展覽叫“古代中國”。“古代中國”是一部用文物演繹的中國古代史。而且陳列的文物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能代表我們的文化和歷史的珍貴文物。因此,這里的很多文物是被選入歷史教科書的。文字寫的歷史對于孩子們來說不是直觀的,可能並不好理解,但是當這些活生生的文物擺在眼前,歷史也變得生動、具體了。
在博物館里,孩子們雖然能按圖索驥找到“國寶”,但是國寶並不會“說話”。我們的孩子面對文物基本都會是迷茫的孩子。如果能夠帶領他們看懂這些文物,透過文物的表面看到文物背後的文化,這不僅僅能學好歷史課,更能體會到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內在本質,這將會是對孩子一生有益的事。
《博物館里的漢字》這本書的寫作就在這樣的想法里萌動了。
■■漢字是打開博物館之門的鑰匙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課業學習和考試的需要走進了博物館,但實際上有更多的孩子是因為家長而走進博物館——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博物館是一個讓孩子長知識、長見識、博古通今的地方。盡管如此,孩子的好奇心體現在博物館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能不能得到滿足呢?
有一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一個可愛的、胖胖的小男孩,大概也就十歲左右。這孩子在突然看到“司(後)母戊鼎”的時候驚訝地“哇”了一聲。然後就徑直走過去。孩子的眼里有光,他的眼里只看到這一件東西,倣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這只從三千多年前來到今天的巨大的青銅鼎。
孩子是和媽媽一起來的,媽媽也跟過來了。孩子睜大眼睛看這只鼎,“這是什麼?它是幹什麼用的?”孩子問媽媽。顯然也能看出來,他的媽媽很想告訴他。媽媽那種手足無措的樣子和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都深深打動了我。可是媽媽只能說,“你好好看,仔細看,認真看。”這真是太難為孩子了。任何一個孩子在第一次看到司(後)母戊鼎的時候,他就是再好好看、再仔細看、再認真看,也不能看懂這只鼎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歷史和文化;也真的太難為孩子的媽媽了,任何一個大人,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文史背景知識,不了解博物館和文物,都沒辦法給孩子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漢字,而漢字又是溝通古今的。漢字從符號雛形、甲骨文、金文、篆字、隸書、草書、行書到楷書,一路發展到今天,還在不斷變化。漢字這一路走來是好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好幾千年里,漢字不僅發生了字形的變化,字義、書寫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漢字發展的歷史反映的就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漢字是中華文明獨有的,漢字也是中華文明的堅實載體。從漢字的角度去講青銅器,去講文物,可以完整地把文明發展史一路串通,並且十分豐富有趣。
《博物館里的漢字》是一本去博物館的必備書。它不但可以讓你看明白文物,而且可以看透文物背後的文化,做一個真正懂博物館的人,做一個有資格思考文明的來龍去脈的人。
《博物館里的漢字》 沅 汰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用書搭建“從文物到文明”的橋梁
孩子有孩子的可愛,有孩子的幽默。用孩子的思路去看待博物館里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
山西博物院有一個展廳叫“晉國霸業”。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晉國就在山西,這個展廳展出的文物就以西周春秋時期的晉國文物為主,是一個很有人氣的展廳。有一次在這兒看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站在展廳門口,這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就站在“晉國霸業”四個大字前面,看樣子是和媽媽一起在等人。媽媽隨口說了一句,“人怎麼這麼多呀?”沒想到,孩子立刻就接了一句,“大概都是來看他們祖先的‘霸業’吧。”這真是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場景。一個小女孩,一副小大人的樣子,好像她什麼都知道似的。
可能是小女孩的媽媽看到“晉國霸業”這四個字的時候給孩子念過。孩子盡管不明白什麼意思,但是她記住了。而那些到山西博物院來參觀的大人,是不是真的能明白“晉國霸業”這幾個字的含義呢?一個春秋諸侯國的霸業又和今天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就好像很多人在博物館里走馬觀花地看文物,遇到知名的鎮館之寶一類的文物,也只知道睜著眼睛看,不知道“看什麼”以及“怎麼看”。
在很多博物館,我都遇到過類似的場景。在湖北博物院,“越王勾踐劍”這樣的重器獨佔一個展櫃,展櫃總是被里三層、外三層的參觀者團團圍住。大家都知道它很有名,但都不知道該看什麼。在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的展櫃也是一樣的情景——大家都在說“看!”,最多會說“哇!”來表示震驚,但為什麼震驚不知道。就更別提遠在兩三千年前的商周春秋青銅器了。
一件來自遙遠的古代的器物,其實身上滿滿的都是那個時代的信息。它是用什麼材質制作的,為什麼當時會用這種材質?它是什麼樣的器型,當時有什麼具體的功用?而鑄刻了文字的青銅器就更有價值了。這些由當時的古人鑄刻上去的文字對于今天的人來說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史料,讓我們通過這些史料對遙遠的過去一探端倪。就好像初中一年級歷史課本上的著名青銅器“利簋”,這也是一件中國國家博物館里的展品。這件青銅器不僅是一件食器,還是一件祭祀用的禮器;尤為珍貴的是,這件青銅簋上就有銘文,記錄了“武王徵商”的大事件。
利簋擺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的展廳里,但是又很少會成為被眾人所圍觀的“明星”,因為能看懂它的人並不多。而且也有很多人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時代,過去的都過去了,和今天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文明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明有自己的生命,它是靠時間積累不斷蛻變,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生命力。今天的時代是從過去走來的,今天的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只有了解了我們的文明,才能明白:我們從哪兒來,我們要到哪兒去。
文物是文明的闡述者。青銅器是華夏文明的闡述者。華夏文明是漢文明的根基,漢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中華文明立足于華夏文明,又走到今天,經歷了不斷的重生。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的,在根本之上又不斷地接納、選擇、包容,所以中華文明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希望這本《博物館里的漢字》能幫助每一個熱愛博物館、愛看文物的人,從漢字的角度看懂文物、看懂歷史、看懂今天。希望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讓大家喚起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