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經典進入文學的世界

2023-04-21 08:3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從經典進入文學的世界

  書店裏的愛書人 資料圖片

  《文學的世界》刁克利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著書者説】

  編者按

  經典是智慧的源泉,經典是心靈的導師,經典是治學的起點。經典是文學之源,經典是歷經歲月考驗的作品。經典賦予一種眼光,眼界、見識、經驗和品位。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光明悅讀》特約“親近經典”多年的刁克利教授和陳文忠教授,為讀者闡述如何從經典進入文學的世界?為什麼經典訓練是人生必要的項目?人文經典具有永恒的價值,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給人以心靈的啟示、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動力。無論讀與寫,一切從經典開始。

  文學是看世界的窗口,可以延展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帶我們的思想走得更深更遠。文學是一種參照,讓人設身處地,推己知人,增強心靈的交流、傾訴與聆聽。文學培育想像力和創造力。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文學的理解。有人期待文學傳達真相,有人看重文學教導人生。有人相信文學如鏡,反映客觀世界。有人希望文學是燈,表現作家心靈。《文學的世界》以“尋找心目中的文學”開篇,談我們如何與文學結緣,以及不同時期對文學的理解和期待。

  飽覽文學之美,體會文學之魅

  在文學閱讀中,我們的感受不斷敏銳、豐富而充盈。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聞其聲,朗朗上口,合轍押韻,這是詩歌不同於日常話語的聲音之美。觀其形,五字一行,四行成篇,這是詩的形式、結構之美。推斷其時,這是農耕社會的體驗,因為現代詩人很少把床前明月和地上結霜作直觀比照。揣摩其意,能夠感到詩人旅居之孤獨與思鄉之苦楚。引申開來,這首詩也影響甚至塑造了中華民族把月亮和故鄉聯結起來的心理結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亮與故鄉的聯結深刻而恒久地銘刻于華夏子女的心底。言簡而情深,這首詩兼具格調之雅、意境之美。拓展類比,月亮還蘊含對團圓的祝願,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也比擬愛情,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天文學家看來,月球了無生機,遍地荒蕪,而文學家可以把它看作是地球脈脈含情、無怨無悔的戀人。

  要想充分享受文學的饋贈,需要方法和鑒賞力。《文學的世界》主體內容是分章講解構成文學作品的要素:情節、人物、主題、視角、風格、象徵和背景等,對20余部耳熟能詳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分析作為例證,置於總體架構之中,在不同章節各有側重。進而論及對一部作品的多維闡釋,從整體和綜合的角度闡釋名著的多方面啟發。再從人們對經典的歧義和共識中,描述經典作品的産生過程與評判標準,説明一部經典的産生是閱讀風尚、社會需求、文化機制等多種因素角力博弈的結果。最後以“文學之外”為題,講述不同領域對文學的影響,凸顯文學的特性,展示文學的疆域在各學科的激蕩之下不斷拓展。

  以小説為例,吸引我們讀下去的首先是故事情節。所以,《文學的世界》把“情節:故事中的故事”作為作品的第一要素。其次,不同類型的人物塑造讓我們體會豐富多彩的人生。包羅萬象的思想則是對作品主題理解的收穫。作品視角可以看作是讀者的嚮導和作家的眼睛,它奠定作品的基調。即使同一個故事,視角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作品讓人愉悅,有些作品憂鬱而悲傷。這是作品不同風格帶來的獨特感覺。文學作品中,一件物品可能另有所指,一個人名地名好像意味深長,這就是象徵的運用。因為象徵,作家才能以物咏志,借景抒懷。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象徵系統。文學本身就是一種象徵。文學創作各有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賦予作品不同的氣象和特性。對特定時代和環境的深刻描寫以及超越時代局限性的努力使得優秀作家脫穎而出。

  如果把名著經典比作一座山,《文學的世界》的寫作方法是:按照文學的要素,一步一步走,一個一個臺階上,貼近作家的心靈和讀者感受,進入文學的世界,抵達經典的高峰,飽覽文學之美,體會文學之魅。書中談到的文學作品的要素,是理解文學作品的方法,也是判斷文學作品的標準。好的作品要經得起多方面的評判和反覆地深究打量。所以,這本書不但講解經典作品,而且講究閱讀方法與路徑。這是由經典閱讀,進入文學世界的導覽圖,也是對文學品位和鑒賞力的引導,是潛移默化的文學教育。

  經典是文學之源,讀書要讀經典好書

  《文學的世界》原本是筆者講授文學批評理論與方法課程的導論部分。不管批評方法千變萬化,不斷更新,構成文學的這些要素不變,是一切作品解析和文學批評的基礎。從課堂講義,到圖書撰寫,最大的改變是寫作方法。希望以輕鬆平易的文風寫出對經典作品的深刻而透徹的理解,如朋友之間面對面的交談,或者一個人的閱讀暢想,同時能夠傳遞對文學經典的充滿敬意的致禮。書中所遴選的作品是根據大家的熟悉和歡迎程度,不斷替換後確定下來的。這些作品可謂名著中的名著,經典中的經典:如《靜夜思》《哈姆萊特》《紅樓夢》《海的女兒》《簡·愛》《呼嘯山莊》《紅字》《白鯨》《湯姆·索亞曆險記》《虹》《喧嘩與騷動》《老人與海》《未走之路》等。

  經典是文學之源。經典是經歷了歲月考驗的作品,凝聚了作家的心血和經驗。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作家在其中尋找靈感,設立自己追隨的榜樣,趕超的目標,創作的尺規。經典滋養我們堅強的胃口,提升我們的味蕾,提高我們的品位。經典賦予一種眼光,眼界、見識、經驗和品位。所以,讀書要讀好書,寫作要臨摹優秀的榜樣,無論讀與寫,一切從經典開始。

  當我們説要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時候,我們所説的書主要是經典之作。若只論讀文字,現代人每個人每天瀏覽的文字量都大得驚人。只是讀短文,刷視頻,所得皆是同輩人的見識,層次和水準皆與我輩同。讀了對我們的經驗並沒有增加,多半是新奇熱鬧。即使當代名家名篇,尚待歲月的沉澱,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證明它能夠持續發出光熱,照耀未來,方能成為經典。這種沉澱和考驗,需要經過很多人的挑剔和反覆打量。而經典名著都經過了這樣的考驗。人生苦短,時日有限,何不閱古書,讀經典?

  文學經典是人類情感博覽會、生活經驗博物館和社會歷史的活化石。在文學作品裏,所有的生活和情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達。儘管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方式與過去大不相同,歸根結底,所謂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所謂愛欲悔怨的情感體驗,所謂風雨雷電的天氣變化,所謂春花秋月的季節更替,遠比任何個體的存在都更為恒久。每一個人都需要從頭開始經歷人生,每一代人都需得重新體驗,無法避開,沒有例外。

  所以,名著經典中蘊含的人生體驗和對世界的認知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必由之途,是人類經驗的探索與積累、傳遞與承續。經典作家都為這種探索與傳遞進行過開拓和創新,他們更新了人類的經驗,敏銳了人類的體驗。這是文學經典的魅力、文學存在的根由,也是人們需要文學的原因。文學揭示人類生活的真相。讀文學意味著體會更持久、更豐富的人生。

  名著具有不斷生長的品質。初讀《紅樓夢》,這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很多地方戲劇和影視劇的改編都主要圍繞這條愛情線展開。再讀下去,這是家族故事,人物眾多,關係複雜。進而覺得這部書事關社會制度、封建倫理、佛道文化、人情世事,也涵蓋建築、飲食、服飾等。我們既癡迷于曹雪芹的身世和小説的寫作藝術,亦想探究這部經典的增刪和流傳。西方文學有説不盡的莎士比亞,中國文學有道不完的紅樓夢。其實,每一部名著都可以如此理解,都值得反覆閱讀,代代相傳。經典可以傳家。文學經典鑄就了我們的品位、傳統和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價值。

  閱讀文學讓人心靈充盈。我們常説,腹有詩書氣自華,是指經典好書。對於從事文學的人來説,文學是一項事業。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文學事關日常。因為對人性的理解,文學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抱有更大的同情和包容,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柔軟而堅韌。很多職業如果有文學素養作為底色,人們的交流和溝通應該更加順暢。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俯仰天地之間的感慨:“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是古今一也的同情同感。范仲淹于《岳陽樓記》之抒懷:“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的是對境界相同者的嚮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閱讀經典就是與這些情感充沛、感覺敏銳的人一起感懷天地,洞察時世。書中自有不斷充盈的智慧。

  文學經典常讀常新,閱讀講究方法與路徑

  文學造就了很多著名的人文景觀,維繫著人類超越時間空間的挑戰。泰晤士河畔的環球劇場讓戲劇愛好者流連駐足,馬克·吐溫度過少年時代的漢尼拔鎮被稱為美國文學的故鄉,紹興的魯迅故居在大家心目中總佔有特殊的分量。然而,經典會不會落伍,敘事手法會不會陳舊,不合當代讀者的胃口?這種擔心時時會有,每一代人都會有。也許文學經典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描寫會過時,人物會成為刻板的肖像,適合遠觀遙望,挂在墻上,擺在書櫃裏。待打開書卷,總覺得難以卒讀。硬著頭皮讀了半天不覺其好,未見其妙。時日久遠的書當然要撣去塵土,剝開硬殼,才能見核兒見籽兒見真章。文學閱讀講究方法與路徑。

  第一種閱讀方法是根據自己的心情喜好隨性閱覽,率性為之。可隨潮流風尚讀熱門熱點書,追隨每年一度的各種文學獎項,讀獲獎作家作品。也可以專門翻看與自己學習工作、心境情緒直接關聯的書,參照比較。可整本瀏覽,可從任意章節翻看。可滿足興趣與好奇,亦可在閱讀中解惑答疑。經典作家是語言大師,是寫作藝術家,也是思想者。文學是關乎日常生活的,也是深刻而有啟示性的。如果這樣理解經典,那麼,這樣的文學書便可以反覆閱讀。凡讀書,皆能開卷有益。

  第二種閱讀是能夠還原作家的際遇與世界,聯繫我們的生命境況,知來路,觀現世,也看未來。通過有效而有益的閱讀豐富理解作品的方式,更新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擴充自己思想的容量。《文學的世界》提倡像作家一樣閱讀,挖掘大師們的寫作密碼。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既曲徑通幽,又縱橫開闔,有攀緣而上之扶手,又有會當淩絕頂之風景。這既是經典作品的欣賞鑒別的法則與標準,也是作家創作的緣起和路徑。讀者的閱讀可以從任何一個要素進入文學的世界。作家的創作也可以來源於任何一個方面的靈感。閱讀和創作相互促進。

  第三種閱讀是系統的讀書,培育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可以是按照時間順序、國別、人物類型、文學種類等分門別類,建構自己的閱讀書係。這是研究者、收藏者的方法。其實,每一位作家心目中都有自己嚮往的經典,都能夠開出一個培育了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滋養了自己寫作的書單。每一個讀者心目中都有自己對經典的甄別和見解。文學是希望常讀常新的,每一個作家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位讀者也應該投入自己的生命體驗,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與作品共情共鳴。打動人心的才是好的文學,在閱讀中能夠産生共鳴的才是屬於自己的文學。

  讀書如擇友。既要讀到好書,又要讀到自己需要的書,這本身就是一種鑒賞力、一種眼界、一種品味的培育和熏陶過程。讀書如閱己。一部名著流傳不息,一定有它的理由。讀書的過程就是探尋這種理由,理解自己與它的緣分。文學經典是值得伴隨終生的朋友。從經典進入文學的世界,與最真的自己相遇。(作者:刁克利,係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