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夜話》:揭秘文藝“爆款”的基因密碼
到電影院看一場有笑有淚的電影、去博物館打卡創意無限的新展覽、到劇院感受震撼人心的演出……近年來,文藝“爆款”迭出成為一大現象,一部部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話劇、舞劇、影視作品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博物館里的文物也紛紛變成新“網紅”,受到人們追捧。
文藝“爆款”是如何煉成的?在如期而至的《兩會夜話》第四季第一期節目中,人民日報記者張佳瑩,人民網編輯詹偉業,現場同知名編劇雷志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編導韓真、周莉亞,河南春節晚會(2021∼2023)總導演陳雷,以及遠程連線參與的全國人大代表、興安盟扎賚特旗烏蘭牧騎業務副隊長何買拉蘇,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全國政協委員、《當代電影》雜志社社長皇甫宜川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圍繞各自不同領域,共同探討文藝“爆款”究竟具有怎樣的獨特魅力。
藝術來源于現實
“憑借一己之力把中國的科幻水平拉到世界水平”“整個故事太硬核浪漫了”……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2》票房口碑雙豐收。影片呈現了太空電梯等諸多精彩的視覺特效,營造出令人震撼的視聽力量,也令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人民日報記者張佳瑩(中)、人民網編輯詹偉業(左一)與知名編劇雷志龍(右一)在節目現場。人民網 袁悅攝
“我覺得《流浪地球2》最傑出的地方在于它的視覺特效,以及恢宏的想象力。它是一部大開大合的,能稱得上是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的作品。”雷志龍表示,令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流浪地球2》電影制作團隊有一個專門記錄如何攻克技術難題的冊子,並且全行業共享。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行為”,既為後來者的電影創作提供了經驗和借鑒,也大大提振了電影人的信心。
“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流浪地球2》上映後獲得多家央企集體支持,實現了光影與現實的“夢幻聯動”。《流浪地球2》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制造”,影片的制作過程以及具備的質感,也充分體現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新高度。
什麼是電影工業化?皇甫宜川認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觀眾期望值越來越高,電影生產變得越來越復雜,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就會表現出工業化的特徵。
“需要每個工種、每個環節發揮自己專業的作用,同時也要重視每一個環節,尊重每一位工作人員,才有可能拍出一部高質量的電影。”皇甫宜川說。
在雷志龍看來,如今觀眾的審美在提高,對電影的期望值也在提高。“創作者要想辦法跟上觀眾的期待,要不斷讓觀眾得到驚喜,並超出他們的預期,這部電影才會大獲成功。”
靈感汲取于傳統
火爆“出圈”的不僅僅是電影,近年來,展現“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的《永不消逝的電波》、“舞于山水間,拂袖滿青綠”的《只此青綠》等多部“現象級”舞劇作品,也同樣收獲了廣大觀眾的好評。
人民日報記者張佳瑩(左二)、人民網編輯詹偉業(左一)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編導周莉亞(右二)、韓真(右一)在節目現場。人民網 袁悅攝
在談及創作心得時,《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總編導韓真、周莉亞不約而同地提到“心里要裝著觀眾”。“比如《永不消逝的電波》地下工作者的群像,《只此青綠》畫卷背後的工藝人,我們把這些人物形象用情、用心放在作品里面,讓萬千觀眾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才能產生情感共鳴。”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靈動的舞姿中煥發出新生機?在周莉亞看來,創作者不僅要對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也要有對舞臺的敬畏心,才能夠在創作之路上走得更好更遠。“創新並不容易。你只要用心打磨,每次都努力嘗試一些創新,其實就是向前走了一大步。”
對于“解碼”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了《故事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等多個文化節目的田沁鑫也有自己的理解。“首先要立足于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根脈,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糧倉。”她認為,“創新”就是要用現代化的轉譯方式、多元的結構方式、沉浸式的更貼近觀眾的表達方式來展現中華文化之美、中國精神之壯闊。
“未來我們會探索戲劇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建設戲劇現場雲直播平臺和數字智能的演藝基地。通過數字化審美的方式,讓精彩的中國故事被更多人看到,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文藝的力量。”田沁鑫說。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被稱為“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烏蘭牧騎演出60多年來,一直備受當地群眾歡迎。“我們有三個秘訣,一是內容來自生活,能夠引起老百姓共鳴;二是民族風格濃鬱,曲調瑯瑯上口;三是作品經過千錘百煉,不斷進行修改,才能成為經典。”何買拉蘇說。
何買拉蘇把烏蘭牧騎比作“一個沒有圍欄的大學”,每次下鄉演出跟老百姓互動交流,都能收獲許多創作靈感,並將這些融入下一次的演出里。“馬頭琴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我們看到大爺、大娘的眼神,感受到他們期待我們下次再來的心情,這就是我們烏蘭牧騎最崇高的榮譽,也是我們最光榮的使命。”何買拉蘇感慨地說。
創新根植于歷史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些年,打卡博物館成為新時尚,讓廣大遊客更加關注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承德博物館也做出了很多創新嘗試,在韓莉看來,文物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博物館不僅要完成文物的典藏,還有留住歷史、保護與傳承的任務。“最主要還是要為觀眾提供新鮮、深刻的公共文化服務。”
“博物館應該從教育、體驗、生活這三個方面入手,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的故事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百姓的文化生活,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地發揚光大。”韓莉說。
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唐宮夜宴》《洛神水賦》……一係列創意節目的“破圈”,讓觀眾從精美的畫面之中,深切感受到了文物的魅力和傳統文化之美。
河南春節晚會(2021∼2023)總導演陳雷。人民網 袁悅攝
在陳雷看來,中華民族更善于用寫意的方式來表達。他們一直在嘗試將美的、有韻味的東西,用寫意的方式傳達給廣大觀眾。“走進博物館,恰恰激發了我們的創作靈感,就像《唐宮夜宴》一樣,里面的姑娘就是從陶俑中活化,從博物館里跑了出來。我們還把建築、書畫等文化符號都融入里面,通過這種靈動的方式,再結合數字技術,展現了不一樣的國風、國潮。”
如何對文物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雷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容能不能真正做到觀眾的心里。一方面是不斷地探索創新的路徑或者方法,另外一方面,去洞察和感受觀眾真正的需求和喜好。“你會發現,科技在不斷地進步,但這些故事能夠打動我們的原因,都是因為能夠和我們產生同樣的情感共鳴。”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起到特有的精神激勵作用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作用,才能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韓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