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式科幻影視:既有軟實力又有硬科技

2023-02-15 09:1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文藝觀潮】

  作者:丁亞平(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中國影視史上,科幻創作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尤其是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以硬科幻電影形式橫空出世,激發大眾對星辰大海的想像,提示影視人拓展新的實踐領域和發展思路。在2023年春節檔,導演郭帆帶著《流浪地球2》歸來,為觀眾奉上近三小時的震撼視聽體驗,引發輿論熱議,獲得了超過30億元的票房成績。與此同時,動畫版、電視劇版《三體》,動畫電影《熊出沒·伴我“熊芯”》相繼播映,也用科學技術和藝術想像把觀眾引入陌生的燦爛之地。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中國科幻影視經過了幾年的關鍵發展期,無論在敘事層面的探索、類型化的處理,還是技術的革新和思想內核的挖掘,都躍遷至全新的高度。“未來”已至,如果説曾經的中國科幻影視創作是“一種無法定義的X”,那麼如今則呈現出一種可被定義的且擁有更多可能性的中國式格局,不僅為科幻文化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活力,更給中國影視行業開拓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電視劇《三體》劇照。資料圖片

  電影《熊出沒·伴我“熊芯”》海報。資料圖片

  作品矩陣多角度探索科幻文化與影視藝術融合的可能性

  科幻題材的加速發展始於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同期上映,掀起了科幻熱潮。兩部影片都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一同登場頗具象徵意味,它們的票房勝利標誌科幻電影新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流浪地球》現象級的市場表現,從産業、文化等多維度展示科幻影像的魅力。科幻影視的基本配置是科技與想像。在《流浪地球》前,中國科幻影視通常採取軟科幻策略,在日常中融入對未來的憧憬,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某種輕微“撞擊”,創造奇妙的戲劇衝突。而《流浪地球》以重工業風的視覺奇觀和冷峻的科幻內核構築宏闊的科幻世界,以硬科幻的傲人姿態為科幻文藝發展開拓新路徑。

  伴隨著科幻電影崛起,相關政策為推動科幻影視長足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和科學參照。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産、發行放映、特效技術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有賴於政策支援,科幻影視掀起一股創作熱潮,以更加多元開放的姿勢擁抱未來。《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打開了傳統本土軟科幻的思路,與喜劇、親子等類型疊加,將科幻場景的逼真震撼與引人發笑的笑料包袱、真摯動人的情感互動有效結合,為軟科幻創作做出有益探索。除了《流浪地球》系列,中國第一部機甲電影《明日戰記》,以及電視劇版、動畫版《三體》則分別以類型電影、科幻劇與科幻動畫的藝術魅力,使觀眾“看到一個能夠相信的世界”。之後,《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大史》《群星》《時間深淵》等多部科幻影視劇將陸續上線。它們樣式各異,成矩陣式分佈,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探索科幻文化與影視藝術融合碰撞的可能性,奏響科幻影視新發展的序曲。

  科幻題材創作大潮之下,中國影視工業風雲再起

  社會發展進步為科幻影視乃至整個科幻文藝的崛起提供了強大支撐。一方面,科幻影視創作集中爆發需要高精尖科技鼎力支援。另一方面,科幻影視作為影視工業的金字塔尖,需要高度標準化、專業化的工業集群協同作戰。近年來中國科幻影視的成長,其意義不止于對科幻這一類型本身的突破,更體現在中國影視科技的發展應用以及工業水準的顯著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科學技術進步為科幻影視崛起提供強大動力。尤其是近年來,從業者緊密關注科技發展動態,以技術融合與自主創新服務精品生産製作和産業轉型升級。《流浪地球》系列幾乎涵蓋了視效製作的全部門類,特效鏡頭幾千個。而這些高難度動作主要得益於對3D列印、數控機床等世界先進技術和國産尖端裝備的應用。《獨行月球》使用六軸平臺裝置模擬月球車行進中的顛簸,用真人動作捕捉和後期特效結合表現數字角色金剛鼠,做到了“亂真”的程度。還有《明日戰記》突破性地展現機甲戰士和外星生物拳拳到鐵的動作場面,用技術將中國科幻場景呈現推向新高度。

  建立強大的工業體系不光需要設備和技術,還需要流程和標準。誠如郭帆所言:“我們需要想像力,更需要把想像力轉化為作品的具體方法。有了這套體系,電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經驗基礎上創作出優秀作品,製作水準和生産效率就會更有保障。”《流浪地球》系列便是在這樣的思路中完成的。郭帆和他的團隊顛覆了傳統的電影製作流程,從項目籌劃到技術支援,再到工業配套,都體現了標準化的流程管理和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在《流浪地球》系列實現歷史跨越的激勵下,電視劇版和動漫版《三體》向最難影視化的文學IP之一《三體》進軍。這兩部作品從決定投拍到面世都經歷了多年時間,光是確定開發思路和方向就佔據了很長時間。從劇本到畫分鏡,從動態預演到後期,每做一步決策,都需要反覆論證試驗。這些努力看似瑣碎,卻使影視工作者在團隊協作中得到歷練。他們積累的豐富經驗將助力中國科幻劇和科幻動畫發展,推動整個科幻影視産業鏈升級完善。

  表現浩瀚宇宙裏的人文關懷,中國式科幻美學未來可期

  小説《三體》獲得雨果獎時,有專家評論道:“科幻生於西方,長于西方,在東方也找到了沃土,這是科學與想像超越國界的人類意義的最好證明。”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科幻影視也顯示出了同樣價值。如《流浪地球》系列,“帶著地球去流浪”浪漫壯舉的精神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家園的眷戀。人們為拯救地球團結合作,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其背後則是中國集體主義精神的邏輯支撐。電視劇版《三體》對文明的反思,對人性的關注,也是對“中國敘事”之於“世界意義”的思考。還有《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熊出沒·伴我“熊芯”》等作品中,涌動著中國式情感關係、中國式英雄主義、中國式人生智慧。這些作品以中國社會文化心理為土壤,用靈奇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展現對歷史、時代、未來的諸多想像,觸動人們“最明媚的希望和最晦暗的恐懼”,抒發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這些內容都指向一種獨特的科幻影視形態,呈現出“中國式”的美學特徵。

  誠然,近年來的科幻創作還存在視野不夠開闊等問題,引起反響的作品數量不夠多,離集群式、高品質發展還有一定距離。創作對現實命題的討論和相關細節的深描顯示出中國科幻影視的強大野心,但在另一維度上如何指向科幻作品的母題,從富有敘事邏輯的科幻敘述裏看到心靈的閃光,獲得美的滋潤與智性的氣韻,追問“人”的意義、“生存”的意義,我們總結得還不夠。基於此,未來的中國科幻影視創作要在強大的影視工業基礎上,平衡奇觀呈現與藝術表達、科幻創作與影視工業、文化立場與技術邏輯的關係,創作出屬於我們時代特有的更具真實感的科幻作品,探索中國式科幻美學的更多可能性,影視從業者還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