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穿越歷史,00後與古詩詞對話

2023-02-07 10:2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詩經·蓼莪》抒發了詩人對父母生養之恩的無比感念。這是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大學語文》教研室主任李秀萍今年佈置的寒假作業主題:抱一下父母,陪父母做一頓飯,忍耐一次父母的嘮叨……

  “當代年輕人面臨的很多成長課題,都能從古詩詞中尋找到相似的情感連接。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發現,中華民族的根與情一脈相承。”李秀萍在課堂中發現,每當講到古詩詞背後蘊含的關於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情懷時,學生們都格外感興趣,其細膩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愛,學會愛,給予愛。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向上吧!詩詞》的熱播,古詩詞正在網際網路“破圈”,成為年輕人的“潮流風向標”。收看詩詞競賽、成為國學達人、追社交媒體上的教授……對於在網上“沖浪”的年輕人來説,運用新方式去了解、學習古詩詞,不僅架起了與古人對話的橋梁,更喚起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青年發揮創意,傳統文化更耀眼”

  “每一首表達家國情懷的古詩詞都非常的純粹,我們與詩人共情,更加生動地體會到愛國情懷是一種怎樣深沉的情感。”《中國國寶大會》全國四強選手魯韋彤被網友稱為“國學”種草機,從詩詞類競賽節目,到身著漢服講述“國學”的短視頻博主,她講起古詩詞來有趣又有料。“盤點《詩經》中的小透明詩篇”“大唐詩人的‘B面’人生”“宋話本小説:揭秘大宋‘都市傳説’”……這些極具“非主流”風格的視頻主題被魯韋彤稱作“碰撞”,在她看來,要想真正擴大古詩詞的影響力,新媒體是必不可少的途徑,“每一位愛好者都帶著古詩詞一點點‘破圈’,就會帶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魯韋彤目前就讀于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為了更好地傳播“國學”,她還嘗試結合自己的專業,用西班牙語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她將中國古代歌謠同西班牙語詩歌結合在一起,翻譯西班牙詩人加西亞·洛爾迦的愛情詩;結交來自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朋友,將收藏的珍貴華服送給他們;用漢語和西班牙語向國際友人講述古詩詞背後的故事……“很幸運,我們可以令中國古典文化深入人心,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用青年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也同樣發生在華服愛好者吳空身上。2016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在央視播出,吳空成為第一批在節目中穿華服的選手。起初,吳空並沒有預料到這檔節目播出後會“爆火”,“那時徵婚、選秀等綜藝類節目正在觀眾中流行,知道我要去參加一檔詩詞節目,很多人問:那是什麼?誰看過?”

  吳空偏好邊塞詩,錄製第一天就身著華服入場。不久後,越來越多的參賽選手開始穿華服。後來吳空才了解到,其實很多選手的行李箱裏都裝了華服,只是一開始不敢穿,看到有人帶頭,就紛紛穿了起來。

  “我們在節目上穿中山裝、旗袍,每一位選手都盡己所能,吸引更多人喜歡詩詞。”吳空看到不少青年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留言:他們激動地把父母拉到電視機前,讓父母看到北京的教授誇華服、電視裏的青年學生也穿華服。“越來越多的青年可以用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去學習古詩詞、穿華服,這不只是一檔節目的開端,更是當代大眾文化的一塊里程碑”。

  後來,吳空參加古詩詞活動時,總會遇到年輕人在飯桌上打“飛花令”。這是古代文人墨客行酒令時的文字遊戲,就連名字也來源於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吳空覺得,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早已深深地沉澱在中華民族記憶中,這種優質的精神生活已成為新時代青年的“剛需”,“年輕人更適應新媒體的新玩法。他們可以發揮創意將傳統文化與之結合,因此顯得更為耀眼”。

  新時代青年為什麼要讀古詩詞,他們要怎樣讀古詩詞

  “回到唐詩宋詞的創作現場,與偉大詩人的靈魂共振。”這是北大中文系碩士、高中語文教師高盛元在B站寫下的視頻介紹。

  2021年9月,高盛元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第一條講述“唐詩導讀”的視頻,如今這位青年教師已經是一位擁有51萬粉絲的博主。在“高盛元精讀唐詩宋詞”系列視頻中,他留下過這樣一句話:“詩人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他們和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孤獨。詩歌不是封存在時間長河中的標本,它們在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

  新時代青年為什麼要讀古詩詞,他們要怎樣讀古詩詞?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對一個人的審美取向、價值判斷都起著重要的分辨作用。”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何性松喜歡讀陶淵明,在他看來,詩人的生活態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讀者的處世心態,“陶淵明嚮往自然而然的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淡泊之心,在今天的時代依然尤為重要”。

  在B站,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葉嘉瑩的系列公開課被眾多青年稱為“寶藏課程”。她講述“中華詩詞之美”的系列視頻,已達163萬的播放量。葉嘉瑩在視頻中説:“中國古代詩歌被寄予了‘言志’與‘抒情’兩重使命,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知識分子普遍有‘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責任感,並借詩表達政治理想”。

  “即使不做課堂筆記,內心也可以充盈著古詩詞帶來的力量。”21歲的林雪是葉嘉瑩的00後“頭號粉絲”,每條視頻總能留下她點讚、投幣、發彈幕的痕跡。“葉嘉瑩先生在課程中多次提及自己浮沉的身世,不禁令人感慨。就像古代詩人一樣,沒經過生活的淬煉真的不足以談人生。非常幸運的是,我們時時有詩詞慰藉,並能結合生命的體驗與詩詞的意旨建造出內心穩固的詩意世界”。

  參加過《2020中秋詩會》《中國國寶大會》的12歲少年金漢邈,最喜歡的詩人是蘇軾,“他的詩詞飽含力量,儘管他仕途不順,但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態度讓我敬佩”。

  在魯韋彤眼中,詩詞歌賦奇巧且有趣,早已浸入生活的各個部分。夜跑時每逢難以堅持,便在心中溫習詩詞,按照詩詞的韻律調整腳步和呼吸節奏;每逢遇到生活和學習中的難題,便將詩詞譜曲,用尤克裏裏伴奏演唱……“我曾在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後,寫了一支《夢李白》,在好友即將出戰一場比賽前唱一首《金錯刀行》為他們加油打氣……當下年輕人的自信樂觀和困頓低回,種種情感都可以在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中找到共鳴”。

  “寫下一首詩歌,尋找屬於新時代青年的表達與感動”

  當古詩詞在流行文化中“破圈”,不僅是詩詞學習熱,在社交媒體上還掀起了一股詩詞創作浪潮。《停電》《一個無聊至極的週末》《今晚不關心人生意義》……當這些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內容被極具浪漫氣息的文字表達出來,很多網友留言:“寫詩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何性松的筆名為沉河,如今他“跨界”成了一名在小紅書上寫詩的博主。談起這段經歷,何性松覺得頗為有趣。他2022年8月開始寫讀詩的心得體會,命名為“一詩一問答”,流量開始得到提升,有的點擊量達到了幾萬,點讚量也達到了幾千。看到如此多的年輕人喜歡在社交媒體讀書、寫詩,何性松為此專門在《詩收穫》中增加了一個“小紅書詩歌精選”的欄目,編輯部還會通過公眾號對每首詩做詳細的點評。

  “在社交媒體上寫詩的年輕人不在乎從當今新詩中汲取寫作營養,更注重從古詩的語言中發現漢語的美。”何性松發現,寫短句、短詩是新媒體詩歌重要的特點,並且內容上更注重抒情性,特別是關注自我情緒,語言要麼非常簡潔明白,要麼華麗誇張,“這些年輕人完全出自‘寫作本能’而寫詩,但也恰恰是他們的出現,讓詩歌有了新的發展”。

  這股“復古浪潮”不僅帶動了詩歌的“火爆”,也讓很多經典作品重回青年視線。讓吳空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長期“霸佔”B站電視劇榜第一的是1984年拍攝的《三國演義》,觀看量高達3.3億;針對1987版的《紅樓夢》,就有10多位專門做解析的博主,共發佈了上千期內容……吳空也是這些博主的忠實粉絲,不僅經常追更,還會不定時催更,“這些青年博主把自己的職場歷練、人生閱歷放進解讀,甚至比老一輩更為犀利、豐富”。

  去年,吳空參加了一位B站博主自製的視頻節目,眾多年輕人利用春節假期,進入位於浙江義烏的古代軍營影視基地,體驗明朝戚家軍的練兵。吳空報名的是刀牌手,這是鴛鴦陣裏的兵種之一,需要靈活機敏。活動期間,她給大家寫號衣上的毛筆字、解説鴛鴦陣用到的武器,教唱戚繼光的《凱歌》……在吳空看來,這段經歷不僅有趣,更是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年輕化闡釋的“潮流方案”,“當傳統文化成為青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的態度可能不再是‘這麼做有什麼意義’,而是發自內心覺得‘這種文化真帶勁’”。

  在李秀萍看來,年輕人開始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去學習、解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恰恰反映出當代青年想要打破文化壁壘的積極態度,“不管年輕人用什麼方式,只要他們願意走進古詩詞,願意走進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在建立中華傳統文化自信的過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原標題:穿越歷史,00後與古詩詞對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