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茶 一臺好晚會 過個好年
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順明:
一杯好茶 一臺好晚會 過個好年
本報記者 王 彬
一杯好茶,一臺好晚會,就能過個好年。王順明的“過節觀”一直這樣樸素。隔屏看春晚,王順明也許是普通觀眾,但要論茶,他可是行家里手,是當之無愧的業界翹楚。
王順明是國家級非遺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跟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這位老茶人還是國家高級評茶師、武夷岩茶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人、琪明茶葉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曾任武夷山市茶場黨委書記、武夷山市綜合農場場長、武夷山市岩茶總公司總經理等職務,從事茶葉制作、栽培、審評、教學近50年,管理制作母樹大紅袍茶20余年。
正是如此豐富的經歷,決定了王順明的“好”字沒那麼簡單。
好山好水出好茶
“好茶首重山場,就是要有好的環境,空氣、水、土壤都沒有污染,幹幹凈凈才算有個底子。”一說起茶,王順明總要先強調生態的重要性。
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的武夷山,群峰連綿、溪縈九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利用岩凹、石隙、石縫,茶農沿邊砌築石岸種茶,開辟“盆栽式”茶園,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景觀,岩茶因此得名。優良的茶樹品種,生長于這得天獨厚之地,是武夷岩茶(大紅袍)“金貴”的重要因素。
佐證這種金貴的還有一個故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澤東主席贈送尼克松四兩母株大紅袍。見只有寥寥幾許,尼克松私下抱怨毛主席小氣,後來周恩來總理道出其中緣由:大紅袍母株年產就八兩,四兩可是“半壁江山”。尼克松這才意識到大紅袍的珍貴,轉而欽佩毛主席的大氣。
好的武夷岩茶,外形條索肥壯勻整,內質香氣馥鬱雋永,味道濃醇甘滑,湯色清澈艷麗,素有“杯中過三香”之名,即蓋杯香、挂杯香、口齒留香,飲後自能品出岩骨花香之“岩韻”,回味悠長。
制作出這頂級茶品的6株大紅袍母樹,王順明管理守護了21年。2006年之後,武夷山市政府對6株大紅袍母樹實行停採留養,大紅袍母樹茶從此成為絕響。彼時的王順明年歲也大了。“你們的青春獻給了愛人,我的青春獻給了它。”調侃間,王順明比誰都清楚,“老天”從來不會平白地“賞飯”,除了好的物候條件之外,人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
好人好品制好茶
如果說山場和品種是不可控的客觀條件,那麼茶園管理和制作技藝就是事在人為的主觀因素。做好茶,得有好功夫。人用功,天幫忙。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藝一環扣一環,從粗制到精制,沒有任何一處可以怠慢。”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順明,到了制茶季節依然扎根于制茶車間,親授制作技藝的關鍵,指出每一位徒弟在制茶過程中存在的細節問題。
武夷岩茶的制作過程很復雜,包括採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和復焙等10多道工序,哪怕到了“焙火”這最後一道工序,都要提起十二分精神,12小時要翻24遍,且火力得又穩又準,否則茶不耐泡、不耐儲存。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指的是不同天氣用不同手法,不同茶種用不同手法,這里面更是大有學問。因此,每一泡優質的武夷岩茶都凝結著制茶人的無數汗水與心血。
經久洗練的王順明看人的眼光與制茶的手藝一樣精到,把定力和耐力視作最基本的標準,要求幾近嚴苛。“茶隨心走,不可浮躁。要有功力,絕不功利。人品決定茶品。”這幾句話他跟徒弟反復強調。他自己的個人介紹只認五個字:武夷岩茶人。
好思好法講好茶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提出了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2022年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係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在發展武夷岩茶這條道路上,王順明已經踏踏實實地走了近半個世紀。如今,在繼續傳承武夷岩茶制作技藝的同時,他也喜歡帶著年輕人喝喝茶,一個蓋碗、幾個茶杯就能帶著大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談到喝茶,王順明說:“常喝茶才會喝茶。同樣的茶,用多少度的水、加多少量的水、衝泡多長時間並沒有標準,只要適合自己就是滿分。”從國家級評茶師的視角,王順明堅定地認為,茶品分等級,但飲茶無好壞。茶不貴于價高,而貴于適口;器不貴于出名,而貴于順手。
對于賣茶買茶,王順明也看得通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喝茶方式和消費習慣,守正創新也要適應市場變化,正視茶產品標準化,推動茶產業規模化,推動茶科技成熟化。茶文化講得好,對茶產業是很大的推動,但說到底,茶葉是一種產品,還得講品質。如果離了茶產業和茶科技講文化,就是空中樓閣。”
對于國際傳播,王順明也有自己的思考:“申遺成功,代表中國茶得到世界的認可。要真正讓茶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還得有品牌。茶產業從業者要凝心聚力,這個品牌不是叫響某一個品種的茶葉名字,而是一塊大招牌。”王順明說,新一年的目標就是擦亮這塊招牌,它的名字叫:中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