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類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01-04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城市作為人類聚居生活的場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城市中的建築、街道格局、與周邊環境間的關係等,反映了特定時代經濟、技術、材料、社會形態、環境觀、審美等方面特徵。由於族群遷徙、商貿、戰爭等活動,許多城市承載著寶貴的歷史記憶,也反映了多文化間的碰撞、交流與融合。作為人類文明的見證,城市歷史景觀保護是人類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8年,由《世界遺産公約》締約國組成的世界遺産委員會公佈了首批世界遺産名錄,12個入選遺産中包括兩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都——厄瓜多基多古城和波蘭歷史首都克拉科夫。此後,又有大量古城或歷史城鎮核心區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它們的保護問題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遺産中,除了少數像義大利龐貝古城那樣以遺址形態存在外,大多數則延續著城鎮功能,有些甚至是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這就需要協調真實、完整地保護遺産及其價值,與滿足當代城市功能需要、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之間的關係。因此,對這些城鎮的保護,較之古建築、古遺址類對象更為複雜和困難。

  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各城市間産業和資源競爭也變得更為激烈,不僅新興國家在不斷加快城鎮建設,發達國家也開始了新一輪城市更新浪潮。在這一背景下,歷史城鎮保護所面臨的矛盾變得更為尖銳。許多歐洲著名歷史城鎮開始計劃建設新的高層商業和居住建築,更新城鎮設施。一些有世界遺産或整個城市中心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城鎮推出的新建設計劃,對遺産環境甚至遺産本身價值産生明顯負面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國際會議並達成最終文件《維也納備忘錄》,把城市中所有體現城鎮價值與特徵的歷史遺存視為一個整體,並將其定義為“城市歷史景觀”。文件還強調,應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尊重和延續這些具有歷史、科學、美學、社會文化和生態價值的景觀和特徵。這一重要觀念不僅得到國際範圍內的支援和認同,也對接下來城鎮類遺産的評估和保護産生深遠影響。例如,2009年德國德累斯頓易北河谷項目因新建橋梁破壞了歷史景觀和風貌,被世界遺産委員會除名;2021年英國利物浦海上商城項目,也因在濱海地區新建大尺度建築損害遺産景觀特徵,被取消了世界遺産稱號。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關於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即在2005年提出相關定義基礎上,將人的感覺、體驗、視覺印象、文化氛圍、經濟進程等納入城市歷史景觀概念範疇,並提出城市歷史景觀是“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以綜合的方式認識、評估、保護、管理城市在特定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景觀特徵”。

  2022年是我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週年。中國國務院1982年公佈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以來,歷史城鎮保護事業得到了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已有140座城市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錄。在歷史文化名城中通過城市景觀的保護方法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保護,已成為重要的實踐路徑。

  其中,北京中軸線作為北京老城(明清北京舊城)的核心區域,其保護實踐充分體現了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理念和方法。具體來看,其保護不僅注重加強對重要紀念物、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城市格局、街巷、水系等要素的保護,還充分考慮了北京中軸線上重要位置與西北山體的視覺關係,以及為區域內和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表達與傳承的條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對於城鎮類型遺産保護,城市歷史景觀不僅是理念,更是實踐方法,關鍵在整體、協調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者:呂舟,為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保護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