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業彰顯擔當 創新發展動力強勁
文化企業彰顯擔當 創新發展動力強勁
——第十四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12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和提名企業名單正式揭曉。這一年來,全國文化企業堅持深耕細作、攻堅克難,儘管面對著內外部環境的複雜變化和新冠疫情的衝擊影響,作為中國文化企業“第一方陣”的“30強”企業始終奮進在行業的潮頭。它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用心創作文化精品,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在出版、傳媒、影視、動漫、文旅等領域亮出了一張張出色的成績單。
堅持“雙效統一”
彰顯社會擔當
多年來持續深耕文旅融合發展的華僑城集團,如今已佈局了全國近100座城市,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達1668.09億元,其中文化運營收入1017.48億元。透過這張閃亮的成績單,可以看到骨幹文化企業出色的市場競爭力。
從數據看,本屆“30強”企業總體經濟規模進一步壯大,2021年度合計主營業務收入5288億元、凈資産7170億元、凈利潤46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和凈資産均創歷史新高,凈資産首次突破7000億元大關。
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上榜企業在承擔文化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始終走在前列,積極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促進文化産業和文化事業高品質發展,充分彰顯了文化企業的使命和擔當。近年來,華僑城集團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産業幫扶+鄉村振興”形態,目前參與建設和運營的特色小鎮及美麗鄉村近30個,並在全國多地開展濕地保護工程。上海電影集團旗下影院以“三步走工作法”服務老年觀眾,旗下技術廠完成了8部無障礙版影片製作,鋪設完成江浙滬無障礙至愛影廳70個,進一步滿足視障人群“看”電影的需求。
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考驗,文化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力量,在抗疫中彰顯責任擔當——中原出版傳媒面對疫情和洪澇災害的雙重壓力,不計成本將學生教材按時送達全省1700萬學生手中;曲江文化産業集團先後為22個封控小區提供後勤服務和物資保障,為25個隔離酒店維護設施設備,提供86類物資近6萬件,出動“愛心大篷車”供給各類生活物資超10萬份;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推出數十種疫情防控主題出版物,助力普及新冠疫苗接種相關知識,並向海外輸出多種語種版權;華數數字研發“華數溫感通智慧平臺”等産品,助力基層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開闢互動電視“助農專區”,緩解農産品滯銷困境。
創新融合發展
新業態不斷涌現
創新、改革、轉型,是文化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面對新技術的迭代更新、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趨勢,文化企業積極投身融合發展的大潮,踐行著“文化+”戰略,在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發展中取得了新的成績。
在“30強”企業中,內容出版行業佔據了13席。面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産業環境變化,出版行業積極探索傳統業態與新興業態融合發展,以內容為核心開發多形態産品,展現自身的創新活力。
《永樂大典》VR版、《美的常識》有聲版、《幸福的末可可》融媒體繪本……這些新産品都是中國出版集團踐行內容與技術融合發展的成果。在多年來堅持業態創新發展的努力下,集團的融合平臺資源集聚效應開始顯現,“中華經典古籍庫”新增上線資源2.5億字,新技術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
江西省出版傳媒集團已是連續14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經過多年的創新實踐,各業務板塊都包含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實現了發展模式由“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型,産業結構由單一的出版傳媒業態向“一業為主、多元支撐”的複合業態轉型。中國工信出版集團推出的《聽!國寶在説話》等産品入選2021年度“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2021年,新興出版業務收入7034萬元,同比增長33.5%,融媒體圖書實現業務收入2.3億元。安徽新華發行集團積極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新業態,新業務收入在文化主業中佔比45.7%,其中皖新K12智慧教育雲平臺被評為全國數字化校園優秀方案。
多年來,出版行業深入踐行融合發展理念,不僅實現從單一的傳統紙質出版向全媒體、全IP、全産業鏈轉型,還持續不斷推出新業態、新産品,成為其保持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密碼”,為傳統文化企業的轉型發展引領了方向。
上榜企業中,還包括上海米哈遊、北京藍色游標等網際網路企業和數字企業。面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這些企業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將技術與創意、文化、內容結合起來,為傳統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模式創新、産品創新、業態創新等方面成為標桿典範,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深耕優質內容
打造文化精品
《我和我的父輩》《懸崖之上》《長津湖》……近兩年,一批主旋律題材電影成為“爆款”,贏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這背後,離不開一眾影視公司的潛心創作和經營。在此次上榜的文化企業中,華策影視、華夏電影、中影集團、上影集團都是影視領域的“排頭兵”,他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深耕優質內容創作,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己任,將一批批優秀的精品力作奉獻給廣大觀眾。
中影股份圍繞建黨百年等各個重大時間節點開展工作,創作生産了《懸崖之上》《峰爆》《我和我的父輩》《穿過寒冬擁抱你》等一系列優秀電影作品,全年累計票房239.60億元,佔同期全國國産影片票房總額的60.01%,市佔率比2020年、2019年分別提升了27%和42%。上影集團作為主要出品方出品了《長津湖》《愛情神話》等影視項目,均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滬語電影《愛情神話》更是成為年度“現象級”的高口碑海派精品之作。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主控宣發的電影《守島人》作為慶祝建黨百年的首部獻禮影片,實現票房過億元。
此外,多題材、多樣化的影視內容不僅滿足不同人群的觀影需求,還成為助力“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如華策影視推出了《月光變奏曲》《八零九零》等反映各行各業創新奮鬥、精彩逐夢的現實題材劇,以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裝題材劇;《刺殺小説家》多語言版本同步在海外多國熱映,票房破10億元,虛擬拍攝、動作捕捉等數字化拍攝製作技術,有力提升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製作水準,成為行業標桿。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的4K紀錄片《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全球發行播出區域覆蓋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總觸達人次超5億;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累計收視超過2億人次。
堅守著服務人民的初心和使命,“30強”企業作為文化行業的傑出代表,始終秉承著精品意識,深耕優質內容生産創作,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一批批優秀的精神文化産品,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2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