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圖書出版、美術創作,到舞臺表演——中華創世神話鮮活起來

2022-12-28 13:2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盤古開天闢地、伏羲女媧創世、大禹治水……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中華創世神話,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偉大的創造力,描繪了風雲變幻、宏闊壯美的創世畫卷,在解釋世間萬物的起源、人類的由來以及民族、國家雛形初成的同時,也深刻反映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偉力。

  近日,“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亮相。展覽以76件中華創世神話主題美術作品為核心,匯聚了該工程在連環畫、書法篆刻、影視創作、學術出版等多領域172項文藝創作成果和代表性學術成果。

  從展覽出發,上海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裏全面展示這項文化工程的成果:8家國有文藝院團奉獻12場演出,涵蓋交響樂、民樂、舞劇、戲曲、兒童劇、木偶劇等多元藝術形式;上海廣播電視臺同步舉行“中華創世神話”作品展播活動,推出電視欄目、電視動畫、動畫電影、大型廣播小説等。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現場

  

  文化工程根深葉茂

  5000平方米的展區中,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呈現了從天地初開到文明起源,再到民族、國家雛形誕生的過程。“整個展覽既要體現出創世神話的內在邏輯,主幹清晰;又要覆蓋到各項成果,面面俱到。”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館長陳翔説。

  作為國內首個以創世神話為主題的文化工程,7年來,工程深入系統地發掘中華創世神話的精神價值,形成了主題文藝創作百花齊放、學術創新百家爭鳴的立體格局,從美術文學到學術研究,從舞臺藝術到影視廣播,各類成果猶如一棵參天大樹。

  這棵參天大樹之所以枝繁葉茂、蒼翠挺拔,來自於紮實的學術研究。工程奠基人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總編輯趙昌平編著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一書,圍繞中華創世神話進行學術梳理,為工程做出了富有決定性意義的開創工作,為主題文藝創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工程實施7年有餘,而“中華創世神話”的醞釀,則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彼時,導演吳貽弓、畫家施大畏、古典文學專家趙昌平、作家孫顒坐而論道,説古通今。他們有感於西方創世神話的內容豐富、家喻戶曉,認為中華創世神話大體處於待開發狀態,原有的成果相對簡單零碎,不夠系統全面。“我們的創世神話在內容上絲毫不遜色,還有許多獨特之處,若加以挖掘整理,系統呈現,對今日的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同時也是對話的重要內容。”孫顒説。

  此後不久,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中華創世神話項目組”成立。至2015年,上海市啟動“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匯聚上海乃至全國之力,對中華創世神話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梳理。

  學術研究是整個項目的基石。趙昌平先生全身心投入,長期埋頭于浩瀚典籍之中,終於完成40余萬字的學術文本。然而還未及《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一書出版,他便抱憾離世。雖抱憾離世,趙昌平的學術成果業已成為工程的根基,孕育出如今豐碩的成果——以此為原點,迄今已推出5個系列39種52冊近2330萬字的“中華創世神話研究系列叢書”,衍生出美術創作、舞臺演出、文學作品、廣播劇等,初步集聚起中華創世神話故事的大IP。

  

  淮劇《神話中國之洪荒時代》演齣劇照

  塑造創世英雄形象

  進入展覽序廳,雕塑《大禹治水定天下》如同紀念碑一般位於中央。這裡為觀眾介紹創世神話工程的概覽和緣起,同時以創世神話中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代表性美術作品——《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倉頡造字》《涿鹿大戰》《鼎定天下》,串起整個創世神話展覽脈絡。

  76件主題美術作品是展覽的視覺核心,讓觀眾清晰地感受到一大批中華創世英雄的可親可近。

  “先有造型還是先有故事?創作初期,大家曾為這一問題爭論不休。”工程組委會美術組組長施大畏介紹,大家一開始按慣例為伏羲、女媧等人物畫了很多造型,但每個人筆下的造型都不一樣。“後來有人提出:有故事就有造型,有故事就有形象。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施大畏説,不管畫的伏羲、女媧是什麼樣,先把故事講出來,故事有了,畫好了,形象自然而然就立起來了。

  組委會於是決定先從連環畫、繪本著手。由此誕生了30組850幅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將30個中華創世神話故事彙編成有機的體系。這套繪本為大型主題美術創作中的人物造型做了探索,也讓接下來開展的美術創作有了底氣。

  “畫神話,我們如何不拘泥于固有的描述?又如何把神變成人?這些都在考量藝術家的創造力。”施大畏説,大家逐漸認識到這些神話人物最初其實都是基於人類的形象産生的。“我們對於創作者的藝術風格、手段、形式都不做限制,但求抓住人性最本質的東西刻畫,回歸神話英雄身上的人性。”

  有了這樣的認知,美術創作工程得以全面鋪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美術創作還邀請來自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家參與,把漆畫、壁畫、唐卡、綜合材料等多種藝術樣式納入其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講述創世神話故事。我們相信定能將這個故事講得更加清晰飽滿。”施大畏説。

  不只是美術創作。上海民族樂團民族交響史詩《英雄》、上海交響樂團《山海經》、上海越劇院《素女與魃》等舞臺藝術作品以現代視角,將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演繹出新意;大型廣播小説《鴻蒙世紀》《中華創世神話電視書場》、電視動畫片《女媧補天錄》等節目將中華創世故事娓娓道來;《中華創世神話市民讀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創世神話故事,受到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歡迎……中華創世神話英雄以更加生動立體的形象,來到大眾眼前。

  神話故事走向世界

  “中華創世神話”的系統探索和故事講述,也在海外引起了讀者和觀眾的興趣。

  ——出版方面,《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已簽訂英文、韓文版權輸出合同;《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美文插圖本》相繼出版英語版、波蘭語版、捷克語版、保加利亞語版,圖本中的兩個故事“混沌開闢”和“女媧造人”2019年被納入波蘭六年級語文教科書。

  ——展覽方面,“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作品展”先後赴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墨西哥尤卡坦州瑪雅大世界博物館、波蘭格但斯克美術學院展出,各界反響良好。

  ——展演方面,2018年木偶劇《創世——補天》獲第20屆“金火花”國際木偶藝術節“評委會特別獎”;淮劇《神話中國之洪荒時代》應邀參加愛丁堡藝術節藝穗單元活動;交響幻想曲《炎黃頌》作為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由上海音樂學院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演出……

  “從中華創世神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工程與西方神話文化研究形成了有機的對話、交流。我們把故事講好了,自然就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施大畏説。

  “經常有人問,遙遠的神話人物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孫顒認為,中華創世神話的精神與當下每個中國人都休戚相關。他分享了倉頡造字和大禹治水兩個故事,認為不論是漢字還是共同抗擊洪水,都體現了一個民族強大的向心力,“中華民族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強大向心力的民族。”(曹海玲 本文配圖由中華藝術宮提供)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