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戲劇現場再現中國文藝的覺醒年代

2022-11-21 08:59: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戲劇現場再現中國文藝的覺醒年代

  ——《抗戰中的文藝》的現代化探索

  作者:楊勁松(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文藝要反映生活,不能脫離社會現實,並且要有一定的宣傳目的。文藝自動的演變,一步不惜地迎著時代前進,不屈不撓的挺身疾走。——這段話來自老舍先生,在國破家亡之時,他這樣呼籲、他這樣自勉,創作出《殘霧》《國家至上》《張自忠》《歸去來兮》《四世同堂》,以激勵抗戰。老舍與他同時代的作家以文學入伍、讓文藝下鄉,讓抗戰救國的民族最強音響徹在中華大地。

  老舍先生對文藝社會功能的闡述,鮮見於文學史或者極易被讀者忽視,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再現了這位文學巨匠在大時代的覺醒與思辨,將思想呈現于舞臺,全景再現了1931年到1945年間的抗戰文藝史,老舍只是這幅波瀾壯闊時代畫卷中的一位。

  2022年10月,《抗戰中的文藝》首演于北京國家大劇院,是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導演率領全院員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週年、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週年、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一份答卷,回答了中國文藝從哪來、我們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要往哪去的使命追問。

  14年抗戰中國文藝長征,是無數藝術工作者從哈爾濱、瀋陽、北京、南京、上海、武漢、重慶、桂林、香港、西安到延安的戰鬥苦旅。在日本侵略國土的民族危亡之際,中國藝術家有了文藝社會作用的自我覺醒,用筆擘畫對祖國山河的熱戀,喚起了中國民眾不做亡國奴的覺悟,激發了同胞一致抗日的戰鬥力。《抗戰中的文藝》以作為文獻的戲劇和戲劇呈現的文獻的藝術雙向奔赴,構成了中國戲劇史上具有創新探索價值的首部文獻戲劇。

  作為文獻的戲劇,《抗戰中的文藝》以非虛構戲劇結構,所有角色都從歷史烽煙中走來,文學、戲劇、詩歌、音樂、電影、美術等各領域的文藝工作者,以作品開展抗日救亡宣傳、鼓舞同胞,給中國現代文藝史留下了一部部經典之作。當端木蕻良、蕭紅、蕭軍、舒群等八位東北作家群讀著他們的代表作,帶觀眾走進了他們熱戀的故土家園,他們也因為這些至今動人心魄的文字,走進了中國文學史。當茅盾、魯迅、丁玲、夏衍、田漢等在上海以筆從軍,從文學到戲劇、電影、音樂,留下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民族血脈之歌。而郭沫若、老舍、巴金到歐陽予倩、曹禺、焦菊隱、洪深等戲劇家,都將創作的有限個體生命融化進無限的民族生命裏去,如郭沫若先生所言:“我們,是中國的文藝人,我們熟知歷史上偉大的天才,每一次臨到民族對外作戰以求生存的時候,是怎樣做的,我們知道我們的責任所在。”梅蘭芳等京劇四大名旦,與金山、張瑞芳、白楊、舒繡文、秦怡等話劇表演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態度呈現時代表演。而光未然、冼星海、賀敬之、孟于等,在延安,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指引下,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等經典,用音樂這一最感性的藝術形式表達出抗戰中中國共産黨人的情感世界。文學與戲劇作品片段引用、美術作品視覺呈現、音樂作品的敘事與抒情,都來自於文獻,《抗戰的文藝》更像是一堂藝術史課程,也是藝術思政的生動宣講,教化育人,弦歌不輟唱山河!

  同樣,《抗戰中的文藝》又是作為戲劇呈現的文獻。導演田沁鑫以多媒體影像空間拓寬了舞臺戲劇敘事維度與時空,群像表達並未陷入平鋪直敘,時間線性敘事也未落入節奏停滯,時代背景也都以戲劇寫實寫意表現。比如開場溥儀花園對話、國民政府的廬山懇談會,特別是胡適、張伯苓、傅斯年、梅貽琦等教育家的抗戰態度,以及蔣介石政府不重視文藝力量的對比表現,都是將背景聚焦並服務於全劇主題表達,那就是謳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文藝戰線的民族力量。如茅盾所言“民族的命運,也將是文藝的命運。”該劇劇終於日本投降、中華山河收復的勝利時刻,依然是春秋筆法,以範文瀾、夏衍、茅盾三位的講述,于平實表現中抒寫了一個時代落幕的千鈞之力。抗戰結束,但中國文藝又開始了新的征途,編導以茅盾《延安行》收尾,氣象開闊、意蘊深遠。

  繼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抗戰中的文藝》在央視網、抖音等數字傳播平臺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從中國文藝史的探尋、抗戰精神的熱議到孫紅雷、陳建斌、廖凡、段奕宏、宋佳、羅一舟、關曉彤等演員的關注,造就了話劇的後劇場的網路延展空間,戲劇不再是封閉空間的三小時,而是網路無界的時空現場。這一戲劇現場,將於11月18日晚達到第二個高光節點,《抗戰中的文藝》將通過央視網、愛奇藝等視頻平臺進行直播,與更多觀眾分享這一戲劇文獻。

  2021年1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藝術家回信中強調,希望大家再接再厲,緊扣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為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抗戰中的文藝》正是在習總書記來信的殷切期望與要求下,堅持守正創新、用情用力向世界講述的中國故事,是以戲劇藝術向世界再次發出和平穩定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聲音。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 的重要內容。在二十大報告精神的鼓舞下,在觀念與實踐的變化中,《抗戰中的文藝》以舞臺技術的全新運用與戲劇藝術的現代化表現,為中國戲劇的現代化傳播作出積極探索,讓戲劇永遠在觀眾身邊。當今的戲劇觀眾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全球的,唯有網際網路傳播能讓中國故事抵達四海,中國戲劇現場的全球傳播,正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在新時代致力的新實踐。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