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志”為媒,詩性江南的多維記憶

2022-11-17 09:5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以“志”為媒,詩性江南的多維記憶

  江南,是憧憬,更是嚮往;江南文化,是意境文化,更是詩性文化。

  “最古之史,實為方志。”地方誌是江南文化的根和魂。

  千百年來,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江南從地理空間名詞逐漸發展成為人文空間名詞。今天,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如何將長三角共有的江南文化品牌更好地傳承和展示、傳播,這是方志研究者們共同關心的議題。

  心懷“國之大者”,堅持以“志”為媒。11月初,“志説江南·2022蘇州圓桌會議”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學者第三次會聚蘇州,挖掘江南方志的獨特價值和豐富資源,聚焦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把脈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

  方志,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史料來源

  國有史,地有志。

  “江南的地理和行政區劃變化頻繁,江南文化在內容上過於豐富,因此在今天如何界定江南方志的對象、範圍、載體等,對於進一步傳承、傳播、發展江南文化來説顯得尤其重要。”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地方誌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史、地理書、輿圖等,到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記、地誌等,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是最早的地方誌之一。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潘捷軍認為,在延續兩漢傳統的基礎上,六朝是規範方志編撰的重要發端時期,“當時的核心區域就是江南。在方志的編撰過程中,大批江南士族和中原南下僑民參與進來,並成為主要編撰者,這樣使得‘江南’的文化、學術乃至心理的地域色彩逐漸濃厚”。

  古往今來,盛世修典,盛世修志。江蘇省歷時13年編纂《江蘇歷代方志全書》,是江蘇古代方志的集大成者,其中江南地區的志書佔三分之二以上;又歷時20年完成了首輪志書,記錄了江蘇從遠古到1978年前的歷史,歷時15年完成了二輪志書,記錄了江蘇從1978年到2008年的歷史,這是江蘇從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實、最權威的地情文獻資料;同時,配合國家方志館江南分館(蘇州方志館)建設,蘇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突破一城一地的思維禁錮,編纂“志説江南”系列叢書。目前,《江南舊志圖選·城池》和《江南舊志圖選·境域》已經完成,為新時期江南地區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鑒和歷史主動,更是蘇州地方誌工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的新作為。

  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左健偉説,江南地區文化昌盛,古代修編的志書十分豐富,這些是研究江南文化最重要的史料來源,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其他形式的、能反映江南文化的“志書”不為人知,或者沒有系統地歸納整理,仍需專家學者不斷研究探索。

  方志,江南文化的“橫塘驛站”

  方志作為地方歷史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也是每個人的初心所在和走向未來的起點。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大運河邊上的“橫塘驛站”是一個獨特的文化表徵。“橫塘驛站”位於蘇州古城西南角,其現存原水陸驛站的大門左右柱上有一副對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兩句話一實一虛,闡述了橫塘驛站是一個多情離別之地。也因此,它為後人留下了“淩波不過橫塘路”“年年送客橫塘路”等優美的離愁詩詞。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橫塘驛站”,春來依舊是綠滿平川、石橋橫臥,成為遊子騷人“能不憶江南”的一個記憶節點。

  蘇州文化學者繆智則將“橫塘驛站”稱之為“運河詩島”。“開放的蘇州,每天都會有迎來送往,哪是送客的最佳處?依舊是‘橫塘驛站’啊!”他説,“從方志梳理出的“橫塘驛站”歷史來看,其代表著宋文化價值指向,是十分難得的蘇州宋文化歷史匯聚地和未來展開地。方志就是江南文化中的‘橫塘驛站’,它涵蓋著‘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意義空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修志問道,以啟未來。

  以“務實、開放、創新”為主的江南文化精神正在成為長三角共有精神財富,江南文化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精神根系和重要動力。

  今日之江南,仍然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文化版圖中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方志,融入大街小巷的新體驗

  形式多樣的地方誌為江南文化的歷史基因構建了文化共識,也為江南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每到深秋,蘇州古城區人民路上就多了一個“景點”——一枝深紅的柿子探出白墻,掩映在北寺塔的佛光掠影中。這棵柿子樹其實只是普通蘇州人家院子裏的尋常一物,可是在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中,就成為市民和遊客的蘇州記憶之一。

  “空間即江南,文化即生活。”蘇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樂江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對這樣的景色有著切身的體驗。她説:“江南文化是可信、可愛、可敬的,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形象。在文化強國的背景下,我們就是要把這樣的形象從方志裏整理、提煉並展現出來,這才是實實在在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對此,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陳璇建議:“可以將方志文化融入古城文化空間再造工程,利用資訊大數據可視化平臺、GIS地圖等,打造城市空間網路,全方位呈現蘇州方志記載的歷史、文化、藝術;市民在每條街巷進行二維碼掃碼互動,即可根據方志裏的記載,了解其地理位置、遊覽時間、出行方式、興趣愛好等,然後進行數據的多維度匹配,隨時隨地量身定制出一條獨一無二的古城漫遊線路方案。”

  陳璇的建議已經不僅僅存在於紙上。從2021年起,蘇州市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上百個“江南公共文化空間”,並打造了“品讀江南、博物江南、藝美江南、多彩江南”等8條線上微旅行線路,國內外遊客即使足不出戶,也能領略到江南文化的獨特韻味。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蔣麗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