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血沃寶島】“虎穴藏忠魂”:吳石到臺灣後發生了什麼?

2022-07-29 15:07:00
來源:人民出版社
字號

《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人民出版社與九州出版社聯合出版。

  吳石才學淵博,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文武兼通的儒將。他長于謀劃,抗戰期間率部沉重打擊日軍囂張氣焰;他熱愛和平,不滿蔣介石獨裁專制,在解放戰爭時期毅然選擇為中國共産黨工作;他忠貞正直,在離開祖國大陸前,巧妙設計留下一批珍貴檔案;他深潛敵內,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繼續為黨工作,終因身份暴露,血灑臺灣。

  吳石(1894—1950),字虞薰,福建閩侯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歷任第四戰區參謀長、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國防部”參謀次長等職。中共隱蔽戰線在臺灣的重要情報關係。1950年3月1日在臺北被捕,6月10日在臺北馬場町英勇就義。

  離開祖國大陸赴臺灣前,吳石還巧妙設計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留下了一批極有價值的秘密檔案。1948年秋,國民黨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計劃將國防部史政局保存的一批軍事機要絕密檔案直接撤運臺北。吳石想盡辦法將這批檔案留在祖國大陸,他向陳誠提出 “暫移福州,進則返京(南京)容易,退則轉臺便捷 ”的建議,被陳誠採納。12月下旬,500箱重要軍事機要檔案資料由南京運往福州。

  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揮戈南下福建,已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電促吳石將這批檔案速運島內,吳石則以 “軍運緊,調船難”為由,僅以百餘箱參考資料、軍事圖書權充絕密檔案,列為第一批,派人先運往臺灣。

  6月上旬,吳石密令親信副官聶曦和隨從參謀王強將餘下的298箱絕密檔案全部轉移到位於福州倉前山麥園路的福建省研究院書庫匿藏,並向好友、民主人士、研究院院長黃覺民作了交代,要他妥為保管。

  8月14日,吳石接到總統府侍從室發來要其赴臺的電報。15日上午,吳石密召隨從參謀王強到福州住所,向他作了簡要而嚴肅的面示:“我奉命明天即飛臺北,這裡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你要盡到軍人天職,人在檔案在,下一步怎麼辦,想必你自己懂得,為萬無一失,可徵求黃院長和劉通先生(國民黨立法院立法委員)意見而行。”

  1949年8月14日的電報,是總統府侍從室主任林蔚奉蔣介石手諭發來的,命令吳石即日攜家眷赴臺。考慮再三,為了獲得蔣介石的信任,吳石毅然決定將大兒子吳韶成和大女兒王蘭成留在祖國大陸,攜妻子王碧奎和年齡尚小的一對兒女前往臺灣。

吳石與家人

  1949年8月16日,吳石乘機離開福州飛赴臺灣。8月1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福州,王強即把這批檔案移交給第十兵團司令部。如今,廈門大學圖書館成為這批 “末次資料 ”的最後歸宿。

  1984年,這批檔案資料被專家鑒定為 “孤本珍貴文獻 ”。

  到臺灣後,吳石以 “國防部參謀次長 ”的身份,進入國民黨軍事機構最高決策層。而此時,中共中央正在緊鑼密鼓部署解放臺灣,海空力量薄弱的人民解放軍要跨海作戰,來自臺灣的準確情報就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此時的吳石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他雖然已對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到了臺灣,因海峽阻隔,他與中共黨組織的直接聯繫基本上中斷了,他也可以完全切斷這種聯繫。如果他選擇繼續為中國共産黨工作,就必須在組織上建立更緊密的聯繫,那無疑要冒極大的危險。而吳石作出了選擇:主動與中國共産黨奮鬥。

  在臺灣,經過吳石的精心運作,秘密情報工作進展很快,他多次派人向在香港的中共情報機構報送重要情報。但這種情報傳遞極易被察覺,隨時都有暴露的危險。為確保吳石這條重要情報線的暢通和安全,中共中央華東局曾考慮派何康擔任交通員赴臺,但上海解放後何康身份已公開,遂決定派長期在上海、香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朱楓赴臺與吳石聯繫。

    1949年11月27日,朱楓抵達臺灣。在臺灣,吳石與朱楓多次秘密會面,有關國民黨軍事機關及部隊主官名冊、國民黨東南區域駐軍番號和人員概數,以及飛機、大炮、坦克數量等人民解放軍急需掌握的重要情況,均通過朱楓傳回祖國大陸,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12月,蔣介石集團面對人民解放軍即將解放臺灣的態勢,加強了臺灣的軍事防務,強力督導國民黨特務機構加緊對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進行滲透破壞,臺灣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1950年1月29日,國民黨特務逮捕了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儘管蔡孝乾沒有與吳石直接接觸過,特務們還是在他的記事本上發現了 “吳次長 ”三個字。而在此時,國民黨統治集團內姓吳的副部長不多,身居高位的吳石一時還沒有徹底暴露。然而,朱楓還沒有離開臺灣。萬分緊急之下,吳石安排老部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總務處交際科科長聶曦幫助朱楓搭乘國民黨軍機飛赴舟山。吳石這一舉動無疑冒著巨大風險,很可能因之而暴露,但他寄望于朱楓能順利離臺。然而不幸的是,已飛往舟山的

  1950年3月1日晚,吳石在臺北家中被捕。國民黨保密局二處處長葉翔之親自主審。在國民黨保密局監獄三個月10天的日子裏,吳石遭受百般酷刑,導致一隻眼睛失明,但始終堅貞不屈。吳石心裏知道,他幾乎沒有希望走出深牢大獄,斷斷續續在一本畫冊背面寫下了遺書。

  在遺書中,吳石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回顧了自己和妻子、兒女的情感歷程。他寫道,自己一生清廉,生活簡樸,唯一的資産就是書籍。希望諸好友能為他設立小規模圖書館,以作紀念,讓他愛書與好讀之美習傳諸後人;並反覆叮嚀兒女知自立,與人為善,謹守清廉儉樸家風 ……

  1950年6月10日,一個陰霾滿天的日子。下午四時,國民黨特別軍事法庭進行秘密審判,吳石等四名 “要犯 ”匆匆過堂,被宣判死刑,立即執行。

    吳石從容走下刑車,臨刑前留下絕筆:

  “天意茫茫未可窺,遙遙世事更難知。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悲。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志業總成空。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時針指向下午4時30分,國民黨憲兵隊長一聲令下,槍聲齊響,吳石在臺北馬場町英勇就義。吳石以自己對黨的赤誠之心,堅守了革命氣節。

  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忘記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吳石。吳石遇害後,雖然出於保密需要沒有公開宣傳報道,但在黨組織的關懷照顧下,吳石留在祖國大陸的子女走上了父親所嚮往的、所引導的光明之路。1973年 11月 15日,吳石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75年2月6日,吳石家屬收到了《因戰因公犧牲人員家屬紀念證》。

  1994年,吳石的子女將他和妻子王碧奎的遺骸捧回祖國大陸,安葬在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碑文由原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親自審定,吳石生前秘書鄭葆生題寫。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