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1500余段新相聲演繹“相聲可以這樣美”

2022-07-18 10:05: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山東濟南有這樣一位相聲發燒友:他整理匯集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28個省區520多位相聲演員、數百位作家創作、表演的1532段作品錄音,將此製作成新中國優秀相聲作品整合大賞,通過網路有聲平臺播放,截至目前收穫2.5萬訂閱量、1476萬播放量。

  這位相聲發燒友叫劉一林(網名風雅可羨),1978年出生,現年44歲,本職是一名拍賣師。他與相聲藝術行業是怎樣結緣的?為啥要不遺餘力地花費兩年多時間整理匯集出1500多段相聲錄音,這背後都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相比傳統相聲,他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聲藝術創作,對當下的相聲藝術發展業態有哪些啟示?日前,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劉一林。

  緣起

  整理七十年來不同時期相聲作品

  劉一林給這部專輯取了一個標題,《相聲可以這樣美》。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專輯最前列是侯寶林與郭全寶、郭啟儒等藝術家表演的32段相聲作品,有《向您道喜》《全家福》《杜魯門畫像》《粗心醫生》《服務態度》《婚姻與迷信》等;緊接著是馬季先生與李文華、唐傑忠、趙炎等名家表演的《連逗帶打》《打電話》《穆桂英挂帥》《高原彩虹》《五官爭功》等90段相聲作品。

  此外,這部專輯中還有侯耀文、石富寬,師勝傑、於世德,常寶霆、常寶華、常貴田,姜昆、戴志誠,牛群、馮鞏,高英培、鞏漢林、李金鬥、李偉建等相聲名家作品。也有李寅飛、葉篷、劉釗、孫超、賈玲等當紅青年相聲演員作品。

  談及整理匯集這麼大體量的新中國相聲演員作品專輯的初衷,劉一林稱,該專輯是從2019年9月29日正式上線的。那時適逢國慶70週年。“我跟朋友聊天,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慶,我們就想著盤點一下從1949年解放之後,我國的相聲演員到底創作了多少作品,就有了上傳一個‘百場千段相聲新作品錄音’的想法。碰巧又是師勝傑先生逝世一週年,於是就把師勝傑先生作為入駐專輯的第一位藝術家,開始了陸續的上傳工作。”劉一林如是説。

  他發現,近幾年國內小劇場舞臺上演員穿大褂説傳統相聲的比較多,新中國成立以來創編的新相聲演出卻很少,甚至被人們淡忘了。這部專輯就是將這七十年來不同時期的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相聲作品整理出來,呈現給當下更多的90後、00後相聲愛好者,讓他們品味這些作品的特色,也給聽眾朋友一個搜尋相聲的便捷渠道。

  整理

  相聲業餘愛好者團隊分工協作

  經粗略統計,劉一林發現手裏的相聲錄音資料有百場千段。他第一段上傳的是師勝傑先生的相聲作品,後來陸續上傳了北京、天津、哈爾濱、瀋陽等地相聲名家的作品。這樣一圈下來,他發現上傳的相聲作品早已超越了1000段,於是陸續擴容,從1300段,到1500段,最終豐富到1532段。

  值得一提的是,劉一林整理匯集新中國相聲作品背後,是一支比較分散的相聲業餘愛好者團隊在分工協作,最多時有十個人參與,少則三四個人,大家各自發揮自己的專長。

  劉一林負責剪輯上傳蒐集到的這些相聲錄音資料。這背後最艱難繁雜的工作是比對、校正,如同破案一樣,充滿了曲折:當年的電臺保存的母帶上面是手寫的,有很多錯誤,有的沒有標注作品名字,有的把捧哏演員的名字寫錯了……諸如此類,劉一林多方考證,認真核對。有一次,他發現一段相聲作品盒帶上面只寫著“小董”兩個字,他幾經週折,找到了演員本人,原來是新疆烏魯木齊曲藝團逗哏演員趙書銘和捧哏演員董鳳桐一起表演的作品,經董鳳桐本人確認,這是他于1981年創作的為建黨60週年獻禮的作品。

  故事

  盲人網友幫助考證作品出處

  河北的一個盲人網友“小葫蘆”,對相聲的專長在於記憶,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聽相聲,到現在為止,他對聽過的電臺所有欄目裏面播出的相聲節目如數家珍,甚至對於某個橋段張口就來,以及版本與版本之間的區別等。他憑藉著這些精準的記憶幫助團隊考證作品出處,並在前段時間捐過陳寒柏的一個作品,這是他父親當年去出差的途中收錄的。對於小葫蘆説的某年某月某日某個電臺播過的某個相聲作品,劉一林順著這個線索去找,總能找到原始資料。

  另外,團隊成員裏,有一個青島的大學生和一個河南的大學生,他們擅長在網上蒐集老電臺流散出來的開盤錄音帶,並掏錢買回來提供給劉一林。“我們團隊光買相聲磁帶就花了好多錢,從剛開始的100多元,到後來的200多元,前兩天我們還搞到一盤帶子,收藏人張口就要1000元,這盤帶子確實很珍貴,我們就想辦法掏錢買了下來。”劉一林説道。

  這支相聲發燒友團隊的辛苦努力,很快得到了相聲社團的支援和鼓勵,有相聲名家錄製小視頻幫他們推廣,吉林省曲藝團更是將團裏庫存多年的吉林老藝術家的相聲作品無償捐贈給了劉一林團隊。

  意義

  滿足聽眾對歷史民俗的探究

  在整理匯集新中國成立以來創作的1500多段新相聲的同時,劉一林感慨良多。“可以説這個是伴隨新中國應運而生的,那個時代就是要求相聲反映生産生活,説和我們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發生在身邊的能夠引起共鳴的相聲作品,這樣才能夠把年輕的觀眾吸引到相聲藝術當中來。”劉一林坦言。

  在他看來,隨著當下網路資訊社會的發展,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路了解身邊的大事小情,傳統相聲比如《白事會》《報菜名》《誇講究》等,對於過去民俗及民間社會基層運作機制的介紹,反而滿足了聽眾對那一段社會歷史民風民俗的好奇探究心理。

  “老百姓就是想聽聽過去沒聽過的,手機刷不到的知識資訊和包袱笑料。”劉一林如此表示。

  統籌/滿羿

  觀點

  不能對立看待新相聲的諷刺與歌頌功能

  劉一林還認為,不能將新中國新相聲的歌頌與諷刺功能對立起來看待。其實諷刺的最終目的就是歌頌,就是樹立好的對立面,讓大家知道什麼東西是壞的,引導你朝著好的方向走。而歌頌性相聲直接變成了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但這並不是通過諷刺去阿諛奉承,迎合一些人。説到底,諷刺和歌頌其實是同一種形式與目的。新中國新相聲的諷刺更犀利、更直接,這種作品特別多,比如對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的諷刺:結婚要彩禮要得高,搞對象提條件;還有諷刺官僚主義扯皮現象,領導幹部的不作為等等,這些都是對社會上一些不好的苗頭的諷刺。

  “需要指出的是,當下一些演員把諷刺和戲謔纏在一起分不清楚。你諷刺的是一種社會現象,戲謔則是對朋友之間或者個體的一種嘲弄,注意要把這個區分開。”劉一林表示,他收集整理這部專輯,就是希望更多的演員參考借鑒,希望他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讓無題材不相聲的年代,充分地在相聲愛好者中展現,這對於當下相聲演員的創作,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這些新相聲資料的價值,遠遠不在於舞臺上的重新呈現,而在於創作思路包袱結構,作品立意的韻律,劉一林希望更多的相聲演員能夠通過這個專輯獲益。

  他還清楚地記得,在他7歲時,他的人生第一盤相聲磁帶是火遍全國的十大笑星的錄音。“在我聽相聲的那個年代,如果舞臺上是兩個穿著灰布大褂,花白頭髮,比較老氣的演員形象呈現的話,我可能喜歡不了相聲這門藝術,我看相聲,希望那種在舞臺上充滿朝氣的,有旺盛的精力,穿著當下最流行的西裝、中山裝的相聲演員站在舞臺上,去説一些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去展現活生生的人的作品。這種演員舞臺形象美,是美的一個集中體現。所以我的專輯標題叫做《相聲可以這樣美》。”

  本組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