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天賦基因+粉絲幫襯+同行襯托 新歌必火周傑倫有3大秘笈

2022-07-15 10:0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天賦基因+粉絲幫襯+同行襯托

  新歌必火周傑倫有3大秘笈

  ◎愛地人

  七月最火的專輯,必屬周傑倫的《最偉大的作品》無疑,雖然這張專輯要到7月15日才正式上線,但7月8日零點預售上線後,僅用六個半小時就已經突破了百萬的銷量,成為近幾年華語樂壇最火爆的專輯。

  這次的《最偉大的作品》專輯除了之前幾年陸續發表的五首作品之外,還有六首新歌和一首鋼琴演奏的專輯引導曲。而7月8日預售開啟後,這幾首新作裏只有專輯同名曲上架了正式音頻版本,《還在流浪》《紅顏如霜》《錯過的煙火》《粉色海洋》和《倒影》等其他五首歌曲目前尚處於未發佈狀態,只有等到7月15日才能聽到。

  周傑倫是一個歌手,周傑倫是一個符號,周傑倫還承載了華語樂壇記憶坐標的某種功能。尤其是這幾年,周傑倫每一次推新單曲,無論是曲風、旋律、造型、主題,甚至是單曲封面都會引來激烈的討論。這些討論,有些和音樂有關,有些和音樂無關,對於周傑倫來講,這種討論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認可。而在討論這些話題時,我們首先還是得了解周傑倫的新作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作品。

  《最偉大的作品》是炫技也是門面

  《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歌對於周傑倫的歌迷來講,很容易激活屬於他們各自的傑倫記憶。有人説從這首歌曲裏聽到了《紅模倣》,也有人説,因為這首歌曲又想到了《以父之名》。這主要還是因為這首歌曲在音樂製作上並沒有脫離周傑倫音樂體系的框架——那種以嘻哈節奏為底的律動,再加上一些元素的拼貼與融合,已經成了周傑倫很多作品的標準配置,這次的新歌《最偉大的作品》也不例外。

  所以,《最偉大的作品》並不是一首在音樂上實現突破的作品,它不會讓你聽到一個全新的周傑倫。在這首新作裏,你聽到的依然還是那種熟悉的周傑倫味道。這種熟悉,一方面是因為周傑倫的風格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當年創立的風格確實獨一無二。

  但沒有創新並不代表《最偉大的作品》沒有亮點。事實上,作為一首“堆料”型作品,這首歌倒是很符合這個階段周傑倫的音樂身份和定位:大量藝術元素的引用,既是音樂跨界融合時代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手法,也因為高雅的藝術格調讓作品保持著足夠的體面。尤其是作為新專輯的同名主打曲,還很好地完成了為專輯設立品質高度的任務,看起來很炫技,但確實又在炫技的領域裏處於第一梯隊。

  在《最偉大的作品》MV裏,出現了大量美術作品的元素,其中包括達利的《記憶的永恒》,馬格利特的《人類之子》《戴圓頂硬禮帽的男子》,常玉的《聚瑞盈馨》,馬蒂斯的《埃特勒塔的小船》《開著的窗戶》,梵谷的《星空》,蒙克的《吶喊》,莫奈的《自畫像》《日出·印象》《睡蓮》,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名作。同時還出現了徐志摩、魔術表演以及郎朗的鋼琴演奏,雖然手法不算別出心裁,但融合得恰到好處,而且因為這些元素本身的格調,也讓這首作品有了巴洛克的華麗氣質。這些元素的出現,也很好地解讀了《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歌名的本意,它指的其實是周傑倫對於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作品”的致敬,而非是他對於自己創作的自吹自擂。

  《最偉大的作品》和上張專輯裏的《土耳其冰淇淋》有點類似,都是用更複雜的方式為專輯樹立某個技術標桿。只不過《最偉大的作品》著重的是元素拼貼,而《土耳其冰淇淋》則更像是編曲技術展現。這樣的歌在周傑倫的專輯體系裏並不是用來主打傳唱的,卻是每個階段必須有的技術門面,證明他一定高度的音樂屬性和藝術屬性。

  至於傳唱型作品,很有可能就出現在還沒亮相的五首作品中,那些作品不會像《最偉大的作品》那麼複雜,但旋律卻肯定會更簡潔流暢。

  周傑倫已將自己的風格做到閉環

  《最偉大的作品》之所以聽來很熟悉、很親切,還是因為周傑倫的風格實在太過鮮明。當年創造風格時候的與眾不同,在形成體系後,對自我超越又構成了另一種障礙。

  説到周傑倫的音樂風格,他前四張專輯中的三張:《Jay》《范特西》和《葉惠美》,無疑定義了周傑倫音樂世界的創作體系。用著名樂評人李皖的話來説,那個階段的周傑倫不是在跑,而是在飛。

  《可愛女人》和《龍捲風》,顯然就是對周傑倫式節奏藍調的奠基,直到今天,周傑倫類似風格的作品裏依然可以聽到這兩首歌的許多痕跡。而《印第安老斑鳩》和《威廉古堡》裏對於異域元素的運用以及魔幻主義的歌詞,也成了後來周傑倫每一張專輯的常客。

  至於《東風破》,不僅衍生了“中國風”這個名詞,影響了汪蘇瀧、徐良、許嵩等年輕的音樂人,甚至就連同時期的林俊傑、王力宏、吳克群等歌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中國風”的五聲音階與節奏藍調的融合,再加上古典詩詞的運用,更是定義了“中國風”到“古風”的音樂創作模式,甚至間接促成了如今非常專業和垂直的“古風”圈。

  《雙刀》和《雙截棍》,則通過武術、説唱、搖滾等元素的融合,創造了另一種東方傳統和現代潮流元素的結合體。而《以父之名》的出現,更是周傑倫歐洲古典巴洛克與現代流行音樂的一種完美融合,這種融合的體系與結構同樣出現在很多作品裏。比如這次這首《最偉大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延續。

  會寫旋律才能持續成為樂壇現象

  這幾年,周傑倫雖然已經放慢了音樂創作的腳步,但他的每一首新作都堪稱是現象級的作品,一經發佈就不斷被討論,也形成了華語樂壇一道獨特的風景。

  周傑倫現象還有一個更奇特的現象,就是一邊是他的新歌不斷被批評沒有創意,另一邊卻是他的新歌總是能形成傳唱效應。比起同時代的唱作音樂人,現階段的作品幾乎都是技術大於旋律,如《告白氣球》《算什麼男人》《愛情廢柴》等依然可以達到神曲級的傳播,甚至在如今更為主流的短視頻平臺同樣可以做到全渠道覆蓋。

  上一張專輯中的新歌《Mojito》,更因為新穎的古巴音樂風格以及雞尾酒主題的話題延伸,讓這首歌曲不僅在很多線下場景被應用,而且還衍生出許多創意短視頻。即使周傑倫來自傳統唱片時代,但他卻似乎在這樣一個短視頻音樂時代同樣成了主流的寵兒。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周傑倫的音樂風格足夠鮮明,無論是旋律線還是和弦的走向,或者律動的選擇和製作,以及他獨一無二的咬字和切分、斷句處理,都有著強烈的辨識度。另一方面就是周傑倫的旋律敏感始終線上,即使像寫《Mojito》這種好玩的作品,其旋律線始終是充滿魔性和傳播性的,讓人聽一遍很快就會記住。在流行音樂的世界裏,音樂作品的廣泛傳播始終是維持歌手熱度唯一有效的方式。

  試想一下,周傑倫即使再怎麼會玩梗,他的團隊再怎麼會行銷,如果這五六年沒有一首歌曲能夠達到傳唱的程度,那周傑倫也只能是活在歌迷記憶裏的偶像,而無法保持全民現象級的高位。與此同時,也正是周傑倫這幾年以來一直都保持著始終有傳唱曲,才讓歌迷群體的年齡一直不斷在更新,而不是像有些同齡歌手那樣,歌迷主要集中在歌手巔峰期那幾年,漸漸變成情懷的化身。周傑倫二十多年的音樂生涯,既讓他擁有足夠的情懷型歌迷,又因為新作的不斷流傳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歌迷接力,保證了他的音樂熱度始終不減。

  最後,之所以會出現周傑倫現象,從大環境來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周傑倫之後,華語樂壇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個級別的全民偶像。也正是因為如此,讓很多人更珍惜周傑倫,即使他的某些作品並不像巔峰期那樣優秀,但每隔幾年周傑倫推出新作的日子,還是成了歌迷聚集日,他們彼此間可以通過歌曲的熱度、話題完成一次華語樂壇層面參與人數最多的音樂社交,也算是過大節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