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觀萬水千流 寫自在之心

2022-06-20 08:4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觀萬水千流 寫自在之心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與水是中國畫永恒的母題。中國山水畫中的延綿群山皆有法度,“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山體的遠近大小,為我們明辨出嚴格的主次結構。山如此,水亦然。《荀子·宥坐》中,孔子以水描述他理想中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宋代楊士賢繪《赤壁圖》,明代陳洪綬畫《黃流巨津圖》,都為抒己懷。《道德經》中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因其虛靜可以致遠,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馬遠《水圖》中的“秋水回波”與“寒塘清淺”,盡皆如是。《莊子·秋水》中,二人在濠梁之上望水中游魚,戲辯知與不知“魚之樂”,則讓我們看到水中原可生趣味、生哲思;或者如《莊子·逍遙遊》中,北冥之水生出巨鯤,其水深不可測,遠非小我所能了解。

  中國畫家鍾愛“水”這一創作母題,以仁善之心觀水,以理法之筆畫水。中國畫裏的水可靜可動,風流千年,雖姿態萬千,卻也法度謹嚴,更可居可遊,納萬物于其中,盡顯天地之大美。

  線寫其理 空得其意

  以線勾水是中國畫表現水的基本手法之一。水雖為無形之物,但畫家卻可用有形之線將其梳理得紋絲不亂,秩序井然。無論平湖如鏡,還是波濤洶湧,無論飛流直下,還是百轉千回,水的紛繁姿態皆可用粗或細、緩或急、滑或澀、連或斷等不同形式的線一一呈現。

  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中已見咫尺千里的平波曲紋。畫錄典籍曾載,唐宋數百年間,李思訓、孫知微、楊士賢、馬興祖、馬遠等多人皆擅以線勾水,可惜今天只能見到極少作品傳世。《唐朝名畫錄》曾記,“畫聖”吳道子“嘉陵江三百餘裏山水,一日而畢”;記“大李將軍”李思訓所畫能“夜聞水聲”,在傳為其所作《江帆樓閣圖》中可見一斑。最負盛名的畫水聖手當屬南宋馬遠,他的《梅石溪鳧圖》和《寒江獨釣圖》中,水紋婉轉靈動,《水圖》卷十二段更是因其用線之精妙,被明朝內閣首輔李東陽譽為“真活水”。

  元代以後,因文人繪畫的興起,山水畫中對於水的表現方式從細筆勾勒更多變為墨色暈染,以空白作水。文人繪畫講求放達性情,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瓚認為,畫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其作《漁莊秋霽圖》中,坡石、枯樹、遠山之間以大片空白作水面,空無一物卻似平波千里,一江兩岸之間蕩盡江湖快意。

  及至近現代畫家,承古法而活用,畫水可勾、可染、可寫、可潑,語言與面貌又為之一新。陸儼少是公認的雲水大師,其作品中的線條盤曲流動、迴旋跌宕,忽而躍深谷蕩汪洋,忽而繞群峰入煙嵐,陡然樹起畫水新高峰。當代畫家田黎明則全然不用勾勒之法畫水,純以淡墨與淡色氤氳而成滿幅水氣,構建起別樣的詩意空間。筆者研習畫水多年,用淺淡墨色在生宣紙上以筆觸洇化之痕畫水,希望作畫能勿守成規,且不斷變化,似隱約有水之本意,被美術史論家杭春曉稱為“以水為水”。

  自然萬變 法式可循

  中國畫最講法式。畫人物衣紋有“十八描”,畫山石有“披麻”“斧劈”“雲頭”“雨點”等皴法,畫水亦有水法。

  中國畫家早在唐宋時期便建構起多種水法,是對水的複雜形態的精準提煉。自然萬物必有其理,畫家記其所見,應解其形而循其理,化大象為小形,巧妙營造終成浩瀚之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廣闊水面以“網巾法”畫成,線條細密交織如同漁網平鋪,盡顯江山浪靜風平之祥和。馬遠的《水圖》卷共十二段,生動描繪出水的十二種姿態,“雲舒浪卷”之法旖旎婀娜,“雲生滄海”之法厚重深沉,“細浪漂漂”之法靈動跳躍。清代《芥子園畫傳》所載水法眾多,多是對歷代畫水法式的總結。其中“江海波濤法”便像極了馬遠《水圖》中的“層波疊浪”一法,又如陳洪綬《黃流巨津圖》中水的浩蕩之勢,一組組曲線勾勒出波濤起伏,間或有浪花顧盼,畫有盡而意無窮;“溪澗漣漪法”則講求線條的盤曲迴旋,與馬遠《水圖》中的“寒塘清淺”一法婉轉輕靈的筆意不謀而合。

  中國畫並不諱言筆墨師承與法式借鑒,南朝謝赫“六法論”中的“傳移模寫”是學習中國畫的精妙之所在。中國古代畫水多有成熟的白描粉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人赤壁圖》被標為佚名,也有許多學者疑其為清代徐玫所作,與被認為是北宋李嵩所作的《赤壁圖》水法、圖式極其相似,學界普遍認為二者出自同一粉本。雖取法一樣,但時代與作者的不同,使得畫作的筆墨面貌風格迥異。水法非定法,因人能不同。近現代畫水則有更加“無法無天”者,如傅抱石,其作筆墨縱橫,水法別具一格。當代青年畫家杜小同畫海面,信筆塗抹朦朧一片,傳統水法消失不見,卻能營造出海風撲面的視覺感受,這或許又是一種當代畫水的新法式吧。

  以景造境 可居可遊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點出:世人愛山水,是因為厭倦“塵囂韁鎖”而嚮往“煙霞仙聖”。好的山水畫能夠讓人可居可遊。“可居”是山水入人世,要滿足人的生存與安定;“可遊”則是人入山水中,能得山水之真趣味。從這個角度看,説中國山水畫最講“生態”,似也不是玩笑。

  水之善可調和萬物。但凡山明水秀之境,多隱現人的活動痕跡,因此山水畫中便有了點景的屋宇舟船。可以是五代董源《溪岸圖》中的柴門半掩,抱子觀瀾;或是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裏的酒肆喧鬧,臨水聽濤。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得人氣而真逍遙。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中,松下山泉遇岩石而飛揚,四濺如雪;馬遠的《寒江獨釣圖》裏,江水細波繞船遊走,一如舟中釣叟放達悠閒;倪瓚家財散盡寄情江湖,《容膝齋圖》中亭臺留而人影隱,江水蒼茫了無痕跡,人亦水,水即人,皆入天地而無形。

  到了近現代,陳樹人、林風眠、陸儼少、李可染等畫家筆下,人在山水之間或靜默或暢遊,平和自然,畫趣天成。當代青年畫家更是嘗試將時代物象巧妙融于畫境,以萬變之水接續古今,展時代新貌。

  無論是碧波浩渺,靜影沉璧,還是巨浪激揚,氣吞大荒,中國山水畫極少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而更願讓人沉浸其中去體味山水神韻,這是深深烙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無論身在何方,我們的內心終究要回歸自然、回歸平和,在中國畫裏,這一點從未改變。(作者:王牧羽,係中國工筆畫學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