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媒介多樣化+數字技術加成 博物館靠它們實現“破壁”

2022-06-13 09:2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破壁: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多樣化途徑

  近幾年,“網際網路+”的運用和普及為各地文博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與途徑,尤其是VR、AR及5G網路的使用,為博物館資源的再開發、再創作提供了新的契機。這些方式讓公眾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資源,也使公眾獲得了一種虛擬意義上的“在場”,從而借此體驗和領悟傳統文化的獨特藝術價值。

  媒介的多樣化實現了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從現實到虛擬的“破壁”。

  過去,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多在館內,通過人工講述、電子螢幕和各種宣傳冊頁等方式進行。疫情背景下,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參觀率降低,網路等媒介成為博物館新的文化傳播重要渠道。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博物館擁有的強大的館藏文化資源能夠更好地展示給公眾,使受眾零距離“觸摸”文物。例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數字文物庫”等數字産品,使文物更加清晰、立體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又如中央電視臺與文博機構共同打造的《國家寶藏》《中國國寶大會》等文化綜藝類節目,利用多媒體的融合、通俗化的表達,讓遙不可及的藏品變得真實可感,為觀眾營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讓文物的古老魅力通過現代綜藝節目的形態直觀地傳達給普通觀眾,給人以別開生面的文化視覺體驗。再如恭王府博物館與騰訊視頻即將共同推出的互動短劇《恭王府》,將以多場景、沉浸式的互動形式讓觀眾重新了解恭王府所展現出的古典文化生活,從全新視角解讀王府歷史和傳統文化。可以看出,多樣化的媒介打破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隔閡,觀眾在“虛擬”的感覺中觸摸真實的文物和藏品,打破了博物館的單一存在。

  數字技術的加持使博物館成為“活生生”的存在。

  前幾年,我國加快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建設,數字圖書館也實現了全面推行。借助當前的數字技術,文博機構將一部分難以保存的文化資源整合成面向公眾的共用資源,使優秀的博物館文化得以留存,而數字技術的便利性也使公眾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觸文化資源。例如近年來流行的VR技術也逐步運用到了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當中。“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便是以全景數字展覽的方式使各地博物館、紀念館成了“活生生”的存在,觀眾可以自行選擇博物館,用手機掃碼進入小程式,便能360度全景瀏覽場館。此外還有專門的語音講解幫助受眾深入了解各個博物館、紀念館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更細緻地學習了解文物和歷史文化知識。雖然和真實的場館相隔甚遠,但這種全景式的觀賞讓博物館仿佛呈現在觀眾面前,如臨其境。此外,還有線下的飛行影院、狐幕影院等沉浸式展項,以及視覺、聽覺等多重感覺的AR體驗。可以説,數字技術的加持讓疫情下公眾的文化生活不中斷,各地博物館也在借助這樣的形式持續進行著文化傳播。

  價值導向不可忽略。

  在當前國內外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優秀中華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要求文博機構不能僅僅固守文化的寶庫止步不前,而是要以多樣化的形式賦予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模樣,促使其走進公眾的內心。

  在此過程中,以博物館文化為索引形成的價值觀導向不可忽略。博物館的文化推廣是重要的外在價值觀影響因素,例如面向學生的文化主題教育、針對公眾的文物展覽活動等,都在個體層面和文化層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過去,許多文化囿于網路與現實之間的錯位,會在傳播過程中産生一種失真,要麼與原先的意義産生偏離,要麼成為一種截然不同的釋意。或許,博物館進行文化傳播的功能之一恰恰便是彌補這樣的文化失真和錯位。

  近兩年,文博機構不斷創新文化傳播的新路徑。通過數字技術的支援和網路等媒介的矩陣式宣傳,公眾可以從中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播發揚。總而言之,在數字化時代實現文化與技術的交融,這是今後文博機構再度恢復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傳統文化不斷綿延的長久路徑。

  (作者:賈夢,單位: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