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與《詩學》比肩的《文心雕龍》(中國典籍在海外)

2022-06-10 08:2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文學理論經典,成書于南朝齊和帝中興元年(西元501年)。魯迅曾評價:“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裏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式。”可見《文心雕龍》與亞裏士多德的《詩學》,都是開源發流的世界文學理論經典。

  劉勰字彥和,素有“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載之下”的著書志向。《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囊括了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文體論、創作論和批評論。創作論闡釋了藝術想像、寫作構思、情辭關係、篇章結構、文體風格、藝術技巧,批評論則論述了文學與社會、文學與自然、作家修養、鑒賞原理等。時至今日,對《文心雕龍》的研究、闡釋已發展成一門單獨的學問,簡稱“龍學”。

  《文心雕龍》最早古本為1899年在敦煌遺書殘卷中發現的唐寫本,今存于大英博物館。被引述參考較多的版本有:元代刊于嘉興郡學的十卷本、明代梅慶生的音注本、清代黃叔琳的《輯注》、四庫全書收錄本以及紀昀評本。近代之後,先有範文瀾的《文心雕龍注》,集歷代註釋之大成,後有王元化的《文心雕龍創作論》、楊明照的《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王運熙的《文心雕龍探索》、牟世金的《文心雕龍研究》等,是這一時期“龍學”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

  筆者依據連線電腦圖書館中心(OCLC)檢索,以“文心雕龍”為圖書名,外文書籍文獻資訊為1347條,涉及語種10多種,其中英語譯本63種,日語譯本16種,德語譯本6種,法語譯本4種。

  《文心雕龍》在亞洲

  《文心雕龍》作為文學理論經典,對亞洲各國文學創作産生過深刻的影響。

  早在唐代,《文心雕龍》抄本已東傳日本,藤原佐世(847~898)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曾擷取《文心雕龍》十卷的著錄。到亨保十年(1731年),日本出現了兩部《文心雕龍》刻本,即尚古堂刊木活字本和岡白駒校正訓點本。19世紀末,松謙澄出版的《中國古文學略史》裏介紹了《文心雕龍》的理論和作者生平。

  20世紀初,日本“龍學”全面興起。“中國文學研究第一人”鈴木虎雄教授在京都大學講授《文心雕龍》,並對《文心雕龍》唐寫本進行校勘,糾正各種訛誤500余處,先後出版了《敦煌本文心雕龍校勘記》和《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之後日本出現了一批龍學研究的著述。斯波六郎在1952年發表的《文心雕龍范注補正》一文,對範文瀾注《文心雕龍》糾謬與補遺多達400余處,極具學術參考價值。1968年築摩書局出版第一個現代日語《文心雕龍》全譯本,由日本漢學家興膳宏以範文瀾注《文心雕龍》為底本進行翻譯。之後門脅廣文、安東諒等人,把“龍學”拓寬到宗教、美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門脅廣文撰文從文章內容、表達形式論證了《文心雕龍》對日本《古今和歌集》所産生的影響。筆者今年4月查閱日本綜合學術資訊數據庫(CiNii),發現與《文心雕龍》相關的研究文章多達115篇。

  《文心雕龍》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最早可溯源至新羅時期。西元890年,在唐代生活19年的新羅詩人崔致遠就引用《文心雕龍》中的詞句“迅足骎骎,後發前至”,形容無染和尚的聰明才智,新羅時代景文王也徵引《文心雕龍》中文句,向無染和尚詢問般若境界。高麗晚期名儒李穡在詩文中用《文心雕龍》的詞句來抒發情感,朝鮮時代文人徐居正摘引《文心雕龍·辨騷》中的詞句表達知音難求。1975年,第一個朝鮮語(韓語)譯本由漢城玄岩社出版發行。1994年,漢城民音社出版了耗時6年的崔東鎬譯本,3年解讀、翻譯,3年審定注疏、編輯人名附錄。

  《文心雕龍》在亞洲的傳播與影響説明,亞洲漢字文化圈以中華文化為中心,中華文化經典構成了文化圈共同的思想、文化源頭。在對這些文化經典的傳承、闡釋與研究中,不斷強化經典共通性、一致性的思想原則和理論框架,同時也衍生出了各自的文化特點。

  《文心雕龍》在歐美

  《文心雕龍》在歐美國家的傳播,屬於跨文化傳播。

  歐美世界一直以古希臘時期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作為文論基礎,“詩”不單指詩歌類體裁,而是包括所有古希臘文學藝術,涉及悲劇、喜劇以及史詩三類文體。亞裏士多德強調詩的本質是“創造性摹倣,即反映現實”,以此將詩與自然科學、哲學等其他認識活動區分開來。從古羅馬時期的賀拉斯、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但丁、16世紀西班牙作家維加,到18世紀德國文學家歌德,都推崇詩學理論。

  《文心雕龍》強調從文學構思到文學創作的過程是作家與創作對象之間的物我交融,這是中國特有的“主客體合一”宇宙觀、認識論在文學理論上的典型呈現,與亞裏士多德《詩學》中的“主客體對立二元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文心雕龍》文學術語內涵深邃、用典考究,沒有一定程度的古漢語基礎很難讀懂。因此,《文心雕龍》在歐美世界的傳播中,華裔學者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1959年,美國華裔學者施友忠出版了《文心雕龍》第一部英文全譯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發行。該書開篇前40頁,介紹了從西週到齊梁時代的中國文學批評原則、劉勰生平、後世學者對《文心雕龍》的評論以及孔子、孟子、莊子等中國哲人的思想觀念,並附錄了核心術語詞彙表。這個英譯本影響巨大,讓歐美學術界體會到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博大精深。筆者今年4月檢索OCLC數據庫發現,全世界有389家圖書館收藏了該譯本。

  1964年,中國出版的《中國文學》雜誌(法文版)刊載了中國學者何如撰寫的《文心雕龍五篇》(神思、風骨、情採、誇飾、知音)。1984年,朱利安·弗郎索瓦在《遠東遠西》雜誌上發表了他翻譯的《文心雕龍·宗經》,之後又發表了《想像力的産生:思考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中的提問方法》和《劉勰的麗辭理論》。《文心雕龍》第一本法語全譯本是在2006年由陳蜀玉教授完成的。

  《文心雕龍》在歐美世界的翻譯與傳播過程中,誕生了一批出色的“龍學”學者,如美國的戈登、費威廉、吉布斯、宇文所安,法國的畢茉莉,瑞典的羅多弼,蘇聯的波茲涅耶娃、李謝維奇等。其中,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翻譯的《文心雕龍》18篇英譯本,被收錄到哈佛大學權威教程之中。加利福尼亞大學戈登認為,以劉勰為代表的六朝文論是最深刻的文學哲學,與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對比毫不遜色。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童慶炳認為,劉勰提出了三個相互聯繫的文學批評觀念:文道序列、情志序列、辭採序列。他開篇提出的“以自然為文之道”,給文學樹立了一個根本性規定。顯然,劉勰的《文心雕龍》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宇宙觀、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文學理論體系,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為一體,強調文學作品是人與自然萬物彼此共鳴的關係呈現,即“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與西方認識論中所表述的主客分離有著本質區別。《文心雕龍》中這些用西方文化語境難以解釋的文學理論概念,正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之所在。

[責任編輯:李丹]